飞速中文网 > 军事小说 > 古代历史着名人物 > 第58章 郑克塽:从动荡郡王到台湾复兴的幕后推手

第58章 郑克塽:从动荡郡王到台湾复兴的幕后推手

1682年)十一月请求获得专征权,以图攻取台湾。然而,当时的福建总督姚启圣仍然倾向于采取招抚策略,希望通过和平方式解决台湾问题。

    到了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台湾方面尝试与清政府协商,希望能够参照琉球、朝鲜的例子,只称臣纳贡而不剃发、不接受清朝直接统治。这一请求遭到了清朝的拒绝,双方的谈判破裂,最终导致了军事冲突。

    同年,清郑双方在澎湖海域展开了激烈的海战。在施琅的率领下,清军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击败了刘国轩和董腾等人领导的郑军,并占领了澎湖地区。战败后的刘国轩带领残部逃回台湾本土。

    面对这场军事挫败,台湾内部出现了两种声音。一部分人主张继续抵抗,被称为“再战派”,其中包括中书舍人郑得潇、建威镇黄良骥、水师镇萧武、中提督中镇洪拱柱等人。他们建议征伐吕宋,以保持明朝遗族的地位。另一方面,以刘国轩为代表的“主和派”则主张投降清朝,以避免进一步的流血冲突。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原本倾向于再战的冯锡范,在刘国轩的影响下转向了主和立场。由于郑克塽年幼且缺乏实权,最终选择了投降清朝的道路。七月初五,冯锡范命令郑德潇起草降表。七月十五日,冯锡范将郑克塽交给了施琅,并提出了“三不伤”的请求,即清军入岛后不得伤害郑氏家族任何一人、不得伤害官员将士以及台湾百姓。

    八月十三日,施琅率军进入台湾接受了郑克塽的投降。这一事件标志着明郑王朝的终结,台湾正式纳入清朝版图。施琅进入台湾后,遵循了冯锡范提出的“三不伤”原则,尽量减少了对台湾民众的影响,从而平稳完成了对台湾的接收。


    四、京师生活

    郑克塽投降清朝后,全家被送往北京,归属汉军正红旗,并被封为海澄公。台湾平定之后,清廷议政王等官员召开会议,决定将郑氏后裔及其官员分散安置在直隶、河南、山东等省份。然而考虑到郑克塽、刘国轩、冯锡范等人的特殊身份,认为不宜将他们安置在外省,因此决定将他们的近亲家属也一同带到京城,并编入旗下。

    施琅了解到这一计划后,考虑到实际操作中的种种困难,向朝廷上了一篇《移动不如安静疏》的奏折,主张就地安置,而非迁移。施琅指出,如果进行大规模的迁移,对于有家庭的人而言,将面临长途跋涉的艰难和疲惫;对于没有家庭的人,则有可能引发逃匿问题,进而造成安全隐患。此外,迁移过程中还会给沿途百姓带来负担,如需要提供人夫搬运物资、供应食物等,以及到达目的地后需要解决住房、耕作工具等问题,这些都将带来额外的经济和社会压力。

    施琅的意见得到了康熙帝的认可,于是康熙帝下令改变原先的决定,仅将郑克塽、刘国轩、冯锡范以及明朝皇室后裔朱恒等人送往北京,其余投降的郑军官兵则发回原籍,允许他们根据自身意愿选择受职、入伍或归农。

    在京城,郑克塽一家被安排住在朝阳门外的一条胡同里,这个地方曾经是清廷软禁其曾祖父郑芝龙的地方。为了防止前明朝和郑氏政权的余党制造事端,清廷对郑克塽的活动进行了严格的限制。尽管郑克塽被封为海澄公,但实际上他并无实职,生活来源有限,加上家中人口众多,仅靠一个佐领的俸禄难以维系。

    到了康熙三十二年(1693年),内务府编立佐领,由郑克塽的弟弟郑克壆管理,隶属于正黄旗汉军。到了雍正四年(1726年),郑氏一族又被拨入正红旗汉军。清廷对待郑克塽的态度既不算苛刻也不算优厚,虽然给予了公爵称号,但实际上并未赋予任何实权或职位。

    郑克塽多次请求归还在福建和广东被侵占的祖产,以改善家庭生活状况,但这些请求并未得到满足。相反,各地的祖产都被地方官员占用,不仅没有归还,还诱骗郑氏家人前往当地,拖延多年,导致两人死亡。最终,郑克塽在这样的境遇中去世。

    五、家族后裔

    郑克塽去世后,其家族的境况更加艰难。在他临终之际,曾上奏朝廷称家中



第58章 郑克塽:从动荡郡王到台湾复兴的幕后推手  
枫之羽推荐:  
随机推荐:  百炼飞升录  不灭武尊  校花的贴身高手  寒门崛起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热门推荐

搜"古代历史着名人物"
360搜"古代历史着名人物"
语言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