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吧,其他的方面,花哥就有些心有余而力不足了。比如,花哥的口舌问题,他真的无法通过言语来表现出夫子思想当中的那种跨越时代的睿智。
那种前瞻性,要知道,身形台表,作为一个演员,台词是非常重要的一种考核标准。
当然了,这不是说花哥的台词就不好。
相反,既然能够长红二十年,并且红透半边天,那就证明花哥的演技是没有问题的。
至于台词,反正也都是说的明珠那边的方言,只要是用自己的方言可以表达清楚,也就可以了。
但是,同样的,用方言转化为内娱电影通用的普通话,这个吧,难度就有点太大了。
主要还是,明珠那边的方言和普通话的发音也好,用语也好,差距太大,不是一点半点,甚至可以说互相之间完全没有兼容性。
如果年轻一辈,接受新鲜事物快一点的还好说,可是,现在的花哥已经五十多了。
对吧。
自家的方言用了几十年,那个肌肉都是定型的了,如何还能做改变?
实际上呢,花哥已经很努力了,这一点剧组中人个个都死心知肚明的,但是,还是达不到抑扬顿挫的标准,这也是肯定的。
毕竟,普通话和明珠方言停顿的方式完全不同,虽然用语大同小异,但是,那种语言的组合以至于发音的方式全都截然不同。
想要彻底抛弃自己以往的口音,用另外一种语言去诠释电影,几乎是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现代电影或许还有可能,毕竟,时代背景在那里摆着,现代电影的场景多么的真实。不必做太多的努力,就可以给人以真实感,代入感。
可是,古代电影则不同。
人们都知道,古人生活是个什么状态,那必定有一个固定的想象,而花哥实在是达不到观众预设的那种标准。
于是,别说是光芒万丈的男主角了,就连正常的完成这个角色,都有些吃力。
你看,夫子这部电影让花哥并没有收获到想象当中的美名,甚至接到了许多从影以来都没有收到过的差评。
这件事总结到最后就只有一个结论,那就是:一个真敢接,一个真敢用。
就连外行都能一眼看出,花哥并不适合这个角色,但是,古导却还坚持要用他。
这怎么说呢?
只能说,大约就是一种叫做执念的东西在作祟了。
当然了,除了主演,夫子这部电影的问题还多了去。
不只是主演的形象刻画的不好,群像也依然不够鲜明。
老实说,夫子这部电影的角色是很多的,尤其是以电影这种形式的体量来说,想要每一个都刻画好,确实是难度很大。
主要是,人物多,故事的架构又比较算乱,这就造成留给每一个演员能够独立发挥的空间都大大的缩小,根本就不足以让他们表现出人物的性格来。
但是,客观条件有限也不是把群像戏拍毁的借口。
事实就是,夫子这部电影,并没有把群像表现的很好,甚至都可以说是很差。
除了个别演员通过自身强大的气场以及基本功算是撑起了角色,其他的绝大多数演员,要么就是直接沦为导演的道具,导演让怎么演,咱就怎么演。
至于质量?至于是不是真的把戏拍好了,谁去关心?
再说了,夫子这部电影的质量,肉眼可见就都是古导来负责的,整个片场,她说了算,她一家独大,既然别人都插不上嘴,那还费那个劲做什么?
以至于到了最后,夫子的群像戏可以说是一塌湖涂,原本设置众多的角色既是为了烘托主角夫子,也是为了展现个人的魅力。
但是,出来的成品又是如何呢?
相反,角色亦正亦邪的煎饼叔倒
第六百零七章 群像刻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