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信心。苏联的立场还是最具有说服力的论据,它使希特勒能够打消他的军事顾问们的疑团。这些顾问认为,如果军事行动超出局部冲突的范围,那就难以预见这种行动会具有多大规模,因此不可贸然扩大战争。
英国知道德国内部有有影响的**势力,但是英国人却很少用自己的政策去支援他们。要这样做,首先就要说服波兰明智解决凡尔赛和约造成的尖锐问题,即但泽走廊和但泽问题,后者从德国分离出去的。英国并没有这样作,反而在慕尼黑协议之后,于次年向波兰提供安全保证,实际上给了它一张签了字的空白条。
英国政府恰恰不应该在俄国人答应参加军事保证之前,向波兰人提供这种宝贵的保证。于是,波兰把英国当靠山,事先拒绝了俄国的任何援助,并且敢于应战。丘吉尔在自己的回忆录中写了大致的意思,他在谈到英国对波兰的保证时说:“现在两个西方民主国家终于宣布,决心不顾国家存亡以保持波兰的领土完整。或许要翻遍历史,才能找到这一类似的例子。放任、安抚、绥靖的政策执行了五、六年之久,突然间竟来了个一百八十度的转变,几乎在一夜之间就转化为决心接受一场显然迫在眉睫的战争,而这场战争条件之差,规模之大是绝无仅有的。”
英国人预先采取某种立场,这就剥夺了自己的外交行动自由。假如能更深思熟虑地行动,他们在波兰问题上是能迫使希特勒进行谈判的,如果没能这样做,那也可以用自己的政策促使德国内部对希特勒的政策增长不满情绪,这种情况在捷克危机期间及稍晚些时候已经出现过。而现在英国人只能进行希特勒并不相信的威胁了。
法国和意大利跟在较重要的同台演出者后面,扮演的差不多是跑龙套的角色。法国人不想战争,可以说,他们竭力以任何代价避免战争。可是由于英国实行的政策,法国如不把自己作为大国的威望和今后同英国的一切政治合作押在赌注上,便将处于难以找到出路的境地。
所以,正是德国的敌人英法苏,他们多方的“鼓励”,才使德国非常自信的走向发起战争的路子。
没人注意墨索里尼在之前提出的警告,他过去的学生希特勒早已超过自己的老师。任何人,甚至包括此时的希特勒本人,可能都不希望的战争,就以那样的形式,最终爆发了,当时也许只有苏联真正认为这样的形式对它有好处。
此时德国的军力,已经十分强盛,任何一个明眼人都能看出来,如果和德国对着干,绝对只有爆发战争。
德国新陆军的组建日期,通常认为是1935年3月16日,即希特勒宣布实行普遍义务兵役制,并确定陆军人数约为36个师之时。但是,对军队补充人员和技术装备,实际上在1933年秋季就已开始,到1934年春季更加快了步伐。这样,陆军共组建了6年,即由1933年到1939年。
德国陆军的核心是国防军陆军。尽管受到凡尔赛和约限制,国防军陆军仍然以人员素质极高著称,在军队教育和专业训练方面,大大超过了它过去的敌人。
在短时间内,即到二战正式爆发前,原来的7个步兵师,3个骑兵师(1938年起又增加了6个人数少得多的奥地利旅),已增至39个步兵师、3个山地步兵师、5个坦克师、4个轻步兵师和1个骑兵师,亦即总共达到52个师,不过上述这些师远非满员师,为数众多的“教导分队”成了动员时组建新军队的骨干。
但原国防军陆军的装备,哪怕是步枪,都已十分陈旧,如果用现代观点来看,基干师就变成完全没有武装了。为了应付战争,希特勒还计划再组建46个师。所以,此时参战的话德国陆军还有许多缺点,当然没有真正做好战争准备。
不过,这支陆军已经开始初步显现出自己的长处了,虽然大多数长处的全部意义,还要直到战争期间才完全显示出来。
德国陆军同它所有敌人的陆军相比,总的说来有较合理的编制,装备较精良,训练较好。而较好的编制和装备,是为了在崭新的基础上组建陆军而采取了特殊措施的结果。基干师早在和平时期就几乎达到了为战时规定的数量,并且装备了比敌军更现代化、更多样化的武器。德国陆军着手组建坦克师和轻步兵师后就走上了新路,而其他国家的军队或者完全没跟着它走这条路,或者
第二百八十节 另一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