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出阁的请求,与之相对的,就要举行大封诸王的仪式。
若不如此,必会被朝堂上下议论,有更易储位之意。
所以,刚刚的那道诏书当中,最重要的,其实并不是前头命太子出阁的那一大堆,而是后面的册封诸子。
这道诏书一下,皇家诸子的位份,便立时明了,相对于之前,虽立太子,但诸皇子依旧没有位份的情况下,诸王册封,无疑是从另一种程度上,再次奠定了太子储君的地位。
这才是真正的国本既固,彝伦亦明!
随着群臣山呼万岁的声音落下,赞礼官再喊。
“皇太子谢中宫!”
于是,在引导官的指引下,小小的皇太子殿下,恭敬起身,在一众随从的簇拥下,往东耳房去更衣。
原本这个时候,仪典便进行的差不多了,当然,这是对皇帝而言,需要主持的部分已经结束了。
接下来的部分,是太子的主场,理论上来说,应当是群臣恭送御驾,皇太子往贺中宫,诸臣在引导官的指引下,往午门外,恭候大赦天下的诏书。
大家各归其位,各行其事。
待群臣在午门外听完了诏书,往文华殿去,等候太子朝谢皇太后,中宫皇后及生母皇妃之后,在文华殿中贺皇太子出阁,并进表笺,受皇太子令旨。
说白了,这一步还是在宣示皇太子储君的地位。
御文华殿,受文武百官朝贺,再下赏赐,群臣受之,这个过程,其实代表着皇太子有了储君的权力,也代表着群臣认可储君的地位。
毕竟,只有君上,才有资格受诸臣朝拜。
事实上,礼制仪典之所以如此复杂,就是因为,它的每一步都暗含着浓厚的政治意味,也正是如此,在更易仪注的时候,才十分艰难。
如何在适应现实状况,又能保证各个环节的政治效果足够的情况下,对礼制做出适当的调整,是一门大学问。
当然,这次太子出阁,和往常的仪程并不相同,因此,在这个环节也做了调整。
因着朝谢之礼,被放在了奉天殿内殿,不需要来回奔忙,所以,后续的流程也就没有弄得那么繁琐。
皇太子受诏之后,被引礼官引着到耳房更衣,准备后续的仪程,与此同时,丹墀之上,天子也并没有起驾离开,而是摆了摆手,示意继续颁诏。
天家如今的关系敏感,所以,很多事情都需要做足了,原本,太子出阁虽是喜事,但是可大可小,但是既然是如今的天家情状,为了表明自己对太子的信重,天子自然是要往大了办的。
这也是,即便在太子殿下年纪尚幼的前提下,礼部还是默认答应了天子,要将每一项仪程都走完,而没有下诏免去的原因所在。
既是为了进一步巩固太子的地位,也是为了堵住天下人非议天子有易储之心的嘴。
因此,出阁诏书之后,便是大赦天下。
不过,最重要的仪程已经走完,接下来的流程,就相对比较轻松,得了天子的示意,一旁的成敬恭敬的从诏案上捧起诏书,再次宣读,道。
“奉天承运皇帝,诏曰:国之大本,在储位邸定,今太子出阁,万民胥庆,臣庶皆欢,社稷安定,着大赦天下,咸体朕心,一切合行事宜条示于后。”
“自景泰二年四月十五日昧爽以前,官吏军民人等,有犯除谋反,大逆,子孙谋杀祖父母,父母,妻妾杀夫,奴婢杀主,蛊毒,魇魅,毒药杀人及强盗不赦外,其余已发觉未发觉已结正结之罪无大小,咸赦除之。”
“有应改正者并须改正,敢有以赦前事相告言者,以其罪罪之……”
和刚刚的那份诏书不同的是,大赦天下的诏书,冗长繁复,每一条都要宣读许久。
按照惯例,这种诏书,皇帝是不听的,浪费时间。
但是这一次,因为仪程合并,所以,为了留出皇太子朝谢的时间,天子也便继续留在此处,静静的听着宣诏。
只不过,肉眼可见的,底下的一群老大人有些已经开始走神了……
与此同时,耳房当中,大侍女万贞儿早已经等候许久,眼瞧着太子殿下进来,立刻服侍着换下
第八百一十六章:这还不乱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