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速中文网 > 军事小说 > 新顺1730 > 第六六四章 盐改的第二封奏疏

第六六四章 盐改的第二封奏疏

盐三分之二的成本。

    柴禾不是到处都有的,为了煮盐,又许多很多的土地专门种树,用种植的树木,保证煮盐的燃料问题。这又变相增加了淮北地区的土地矛盾。

    而不管是四川的天然气煮盐,还是福建广东的日光晒盐,燃料成本是省了的。

    所以,想要根绝川盐入楚、粤盐入湘的问题,从根本上讲,最好是让两淮采取晒盐法。

    否则,都是些治标不治本的手段,越查私盐越多。

    这是成本问题,用来解决两淮盐的盐税在湖北、湖南被走私盐夺走的问题。

    另一个,就是刘钰提出类似于松江海商集团那样的方式,以大公司的形式,方便政府监管控制,采取晒盐法。

    两淮地区晒盐法,有一个技术问题,那就是因为黄河入海的缘故,使得这里的海水比别处“淡”。

    比别处淡,想要晒盐就不容易。但实际上,也不是没有解决的办法,那就是淋卤。

    既然没有技术问题,这种大公司投资、挤垮那些小盐户,还有一个好处,就是这些大公司,可以采用一些新技术。

    苏北地区本来就有用风车提盐水的手段,但是随着后来一步步往小农退,连煮盐也往小农退,宋时就有的苏北风车已经基本见不到了。

    现在大顺已经可以做出蒸汽机了,不敢也不能往纺织业上用,那完全可以用在这些对传统小农经济冲击不大的地方。

    为什么这些盐场可以采取这样的办法?

    因为每年都有大量的煮盐的人逃亡,朝廷每年都要花钱招募,给一些股本,让他们来干。

    但往往,干不几年,就被盐商盘剥的吊毛没有了。除了逃亡,还能怎么办呢?

    这和传统土地小农不同,传统土地小农,朝廷这边担心影响他们的生计。

    但对煮盐来说,则是要面对不断有人跑路的情况。

    这几年其实更加严重,伴随着下南洋在黄淮地区展开,而劝君莫要下南洋的感叹还没有流传开,大量的盐户是偷着往南洋跑的。


    这种情况下,也就不需要考虑会不会影响“小民”生计。

    反倒是可以用最简单直接的手段,上演一幕“大工场挤垮了个人手工业、使得他们沦为赤贫的无产者”的过程。

    恰好,能够极大提升生产效率的蒸汽机等,又不是私人小户能够买得起、用得起的。

    同时,作为大公司,可以多生产一些存量,只要朝廷监管到位。

    相对分散的小户来说,大公司,如同松江府的那些垄断集团一样,其实更容易被监管。

    朝廷定出的卖盐价,理论上是有利润的。只是那些小盐户一方面要靠薪柴煮盐增加成本、一方面又饱受盐商“收盐压价、买柴涨价”的盘剥,是以难以赚钱。

    所以,如果能够实行改革,既可以保证承办的公司有利可图,又可以压低两淮盐的价格,从而驱赶川盐入楚、粤盐入湘的问题。

    同时,既然朝廷要改革,要从盐引盐纲法,改革成盐票法。

    那么,按票纳税,也可以达成盐业生产后朝廷的目标:收税。

    大公司是可以压低成本的,而晒盐又是需要场地的,所以私盐只能选择继续煮,比较隐秘嘛,这又是必然无法竞争过采取了新技术的大公司的。

    要么破产,去南洋种植园。

    要么破产,去盐场当雇工。

    要么破产,去要饭。

    没有第四条路可走。

    朝廷要做的,就两件事:检查盐的质量、按照盐的数量收税。

    除了这些和盐业直接有关的因素外,刘钰还说了其余一个和盐业似乎关系不大的好处,或者说是规划。

    切入点玻璃生产,而之所以由此切入,因为这几年玻璃生产也是朝廷的重要税源了。

    玻璃生产考虑要先考虑市场问题,苏南地区经济发达,玻璃的销量年年提升。玻璃这玩意儿运输起来,比瓷器还麻烦,经不起海上的风波巨浪。

    所以,最好是在苏南地区直接投产一些玻璃生产厂。

    朝廷是支持玻璃产业发展的,因为每块玻璃出厂



第六六四章 盐改的第二封奏疏  
望舒慕羲和推荐:  
随机推荐:  恒王  全民领主:我的天赋有亿点强  她是剑修  阿兹特克的永生者  影视世界从小舍得开始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热门推荐

搜"新顺1730"
360搜"新顺1730"
语言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