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全同活人一样。”
湘西的赶尸湘西的赶尸,到现在也没人能指出它的真实情况来,据有赶尸奇俗的湘西沅陵、泸溪、辰奚、叙浦四县人士说:赶尸是不给人看的,赶尸是昼伏夜行的,三更半夜谁敢出去看会走的死人呢?
不过,据开旅店的人说:死人决不是用人背着走,却是死人自己像是麻雀似的跳着走,因为赶尸的要住旅店,所以他们比较清楚,确是三五具尸体只有一个人赶。
据当地人一致的说法:赶尸的人是一个身穿道袍的法师,无论尸体数量有多少,都由他一人赶。
论其实际形式,说“赶”尸不如说“领”,因为这法师不在尸后,而在尸前带路,一面走一面敲锣,使夜行人避开,有狗的人家把狗关起来。尸体在一个以上时,即用草绳把他们联系起来,每隔六七尺一个。
夜里行走时,尸体都带着高筒毡帽,额上压着几张画着符的黄纸,垂在脸上。做着赶尸者生意的旅店,一年到头不关大门,白天是当然不关的,夜里也不关。
因为两扇大门板后面,是尸体停歇之处。赶尸匠赶着尸体,天亮前就达到“死尸店”,夜晚悄然离去。尸体都在门板后面整齐地倚墙而立。遇上大雨天不好走,就在店里停上几天几夜。
关于湘西赶尸之谜,蓓蓓并非谣传。
清代中期,这种技术的出现,是用于把客死四川的湖南移民的尸体运送回家乡。
尸体在最开始的运送过程中,是走的水路,并不需要“赶”。
但三峡这一段,水流湍急,旋涡暗礁密布,船只往往沉没。清代曾经有人在北京作官,闲时买书,必得是一式三本。
待到年老书多,告老还乡之时,入川走的是水路,图书文籍,分装三船运回。最后还算幸运,沉没两船,还剩船复本。
从下游往上游走,逆水行舟并不快捷,尚且要沉底,蜀道之难可见一斑了。所以行船放排,在长江中最是风险,要搭上身家性命的,古人又迷信,绝不愿意搭载死人走在险江之上,“赶尸”这个职业于是就产生了。
在赶尸人的专业术语中,并没有“死尸”或“死人”的称谓,死人称为“喜神”(死人的谐音),每次赶尸,必须有两具以上的尸体,不然就不叫赶,叫“背”,找一个胆大的把死人背回去就得了。
待到有了两具以上的尸体,到了傍晚,“先生”就开始作法了。设坛、点香,烧纸,对尸体如此这般的处理一下,便开始出发。
他每摇一下铃,手上绳子一紧,尸队就向前走一步——慢慢的。他们走的都是人迹罕至的荒野小径,“先生”算好了路程,待到差不多要天亮了的时候,总能找到一个专为赶尸人服务的小旅店,打尖休息。
至于那几个死人,也有停放的地方——这些小旅店无一例外向内开挺的、厚重、上黑漆的木质大门。这门背后,就是尸体站的地方。
湘西一带有忌讳小孩到门背后玩的习俗,应该就是源于此事。
听蓓蓓讲到这里,我突然想到香港林正英的僵尸片,电影中道士用铃铛和道符控制尸体的方法,简直和蓓蓓描述的湘西赶尸人的赶尸术一模一样,估计是“借鉴”的吧!
老板娘笑着端上两碗酸汤,我喝了一口后,酸的浑身打了个哆嗦。
“蓓蓓,你这讲了一大堆,其实和我在中看到的差不多啊!我也没讲明白那尸体为什么会跟着赶尸人前进。”
蓓蓓又是微微一笑,朝了勾了勾手,我忙把头靠了过去。
“小邪,我刚才不是说了嘛?赶尸术其实是巫蛊邪术的一种,其实所谓的赶尸术就是用一种尸蛊控制尸体。”她看了看两旁没有人,又压低嗓子接着说,“其实我爷爷就是湘西赶尸人的后代,他来这里是想找一件东西!”
第二百一十五章 湘西赶尸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