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到还是会馆的事重要些,韩秀峰干脆让潘二先去找那个会修补老物件的山东人,写好给顾老爷的信,把信送到“日升昌”,就赶到省馆打听近期有没有同乡回四川。
张馆长问清来意,不禁笑道:“志行,你真是来得早不如来的巧。前些日子下榻会馆的吴老爷明儿个由礼部带领引见,陛见完就启程回四川。吴老爷这会儿出去了,他的家人在会馆,等会儿我帮你去问问,看能不能让顾少爷同行。”
“哪位吴老爷?”
“不能再喊老爷,现在应该喊吴大人,吴文锡吴大人!”
韩秀峰喃喃地说:“吴大人的名讳听着有些耳熟,张馆长,吴大人是我们四川同乡吗,现居何职?”
“吴大人不是我们同乡,他是江苏仪征人。道光十一年举人,考取国子监学正,升助教。后相继选授我们四川成都府同知,引见升知府历,曾先后署嘉定、叙州、成都知府,这次回京觐见升道员,赏戴花翎!”
看着韩秀峰恍然大悟的样子,张馆长又凑他耳边道:“来京城前你一直在巴县,估计没咋听说过吴大人。但曾出任过福建巡抚,署理过闽浙总督,后授江西巡抚,现任云贵总督的内阁大学士吴文镕吴中堂你一定是如雷贯耳,吴文锡吴大人便是吴中堂的胞弟。”
韩秀峰真是如雷贯耳,惊叹道:“原来是吴中堂的胞弟,难怪虽只是举人出身仕途却如此顺畅呢!”
“才晓得啊,换做别的道台,分发到省之后不晓得要候补试用多久。吴大人就不用担心了,听他的家人说回成都之后就有缺,而且是肥缺。”
“啥缺,该不会去我们巴县,该不会署川东道吧?”
“川东道是肥缺,但还有更肥的。”
韩秀峰追问道:“粮道?”
张馆长摇摇头。
韩秀峰不解地问:“张馆长,还有啥缺能比川东道和粮道更肥?”
“有啊,”张馆长回头看看身后,又凑他耳边道:“你忘了我们四川是啥地方,我们四川乃天府之国。不光产盐也产茶,相比盐茶道,粮道和川东、川西等道真算不上肥缺。”
“盐茶道衙门管发放盐引、茶引,管收盐税茶税,这还真是个肥缺!”
“所以说朝中有人好做官。”
正说着,一个三十多岁的书生从里面走了出来,张馆长连忙起身喊道:“张先生,张先生,您这是打算去哪儿?”
书生笑道:“总呆在房里太闷,打算出去转转,出去透透气。”
听口音就晓得这位应该是吴大人的随从,韩秀峰赶紧起身拱手行礼,张馆长不失时机地说:“张先生,给您介绍一下,这位老弟姓韩,名秀峰,字志行,老家巴县,现如今是重庆会馆的首事。志行,这位便是刚跟你说的张德坚张先生,张先生既是吴大人的幕友也吴大人的同乡。”
“原来是张先生,久仰久仰。”
“韩老弟无需多礼,我虽是江苏人但一笔写不出两个张字,跟张馆长五百年前是一家,与张馆长也算同宗。老弟是张馆长的朋友,自然也是我张德坚的朋友。”
“张先生真抬举我了,坐,请用茶。”张馆长招呼道。
张德坚其实没地方可去,干脆坐了下来。
会馆本就是叙乡情、联乡谊的地方,就算顾知新不是顾老爷的侄子,只是个普通的读书人,想找个人结伴回四川老家,张馆长也会帮着打听有没有人回去。三人坐下寒暄了几句,张馆长就一脸不好意思地问起能不能让巴县贡生顾知新一起同行。
张德坚大主做不了,这个小主还是能做的,一口答应道:“既然是顾老爷的侄子那就不是外人,而且我们打算走水路,肯定是要经过巴县的,一路同行正好有个伴儿。”
拿了温掌柜等四川商贾的银子,韩秀峰觉得应该有所回报。
想到眼前这位师爷的东家一回四川就是掌管盐茶的大员,而余掌柜家正好是做茶叶买卖的,要是能攀上这关系余家还用为茶引担心吗,不禁拱手问:“张先生,您晚上忙不忙?”
“我现在就等与我家大人一起回四川,没啥好忙的。”
“既然不忙,张先生能不能赏个光,一起出去吃吃酒,听听戏?”
“好啊,我正愁不晓得咋打发
第一百七十一章 顺水人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