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人哄堂大笑,李稷十分不屑地说道:“吊桥最多三人并行,等追兵来到近前,势必跟朱将军的人马混在一起,敌我难辨之下,如何开弓放箭?”
又是一阵大笑,小校红着脸躲到了人群后面,众人笑过之后又陷入了沉思之中。
小校之计虽不可行,却使得堂上的皇甫嵩脑中灵光一闪。他现在最大的难题是因为地形过于开阔而无法接应,但是这样的地形最利于施展骑兵,而黄巾军几乎全是步卒……终于有办法了!想出解决之道的皇甫嵩兴奋地大吼一声道:“有办法了,朱将军有救了!”
众人皆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所有人一脸迷茫地看着皇甫嵩,只见他继续发号施令道:“传令下去,命令所有骑兵城东集结,皆备强弓硬弩!”
待士兵集结完毕,皇甫嵩将一千步卒分成两队,一队四百人负责看守吊桥,如果追兵离得太近,就由他们收起吊桥。剩下的六百人则负责城门的安全,倘若朱儁大军能够安全退回城内,除去关闭城门的人,剩下用弓箭对付尾随而至的追兵;倘若朱儁未能顺利撤回,只要接到皇甫嵩的命令,他们就要不分敌我的射杀城门外的士兵,同时不惜一切代价关闭城门。
皇甫嵩手上大约有九百骑兵。他将骑兵分作三队,每队三百人。他要通过骑兵的高机动性为朱儁清理出一个扇形区域进行撤退,再利用骑射延缓敌军的进攻速度,来为朱儁争取尽可能多的时间。待一切准备就绪,皇甫嵩抽出长剑,骑马来到队伍最前方做了一个简短的战斗动员令。
“将士们,黄巾贼即将兵临城下,为国杀敌立功的时刻到了。能奋勇杀敌的人,我会为他请功;那些畏惧不前的人,我会砍下他的头颅,并把头颅带回他的家乡,让他的亲人因为他的退缩而感到害羞。建功就在此刻,汉军威武!”
几个时辰后,朱儁的大军终于出现在了长社城东,皇甫嵩双腿夹紧马肚子,怒吼一声道:“速速打开城门,接应友军进城,骑兵同我一起阻击敌人。”
“诺!”士兵们地呼喊声响彻长空。
皇甫嵩一马当前,三队骑兵紧随其后,很快就与朱儁的前军碰到了一起,皇甫嵩勒住战马,向一个领头的小校问道:“朱将军在哪里?”
小校上气不接下气地回道:“朱将军正带领先锋营断后,离这大约有一里的路程。您就是皇甫将军?”
皇甫嵩点了点头,对小校吩咐道:“你速速引领军士们进城,城门处自然有人接应你们。”
皇甫嵩不待小校回答,扭过头对身后的士兵们喊道:“将士们,随我来!”说罢,他扬起马鞭,紧催胯下战马,向着东方狂奔而去。收到命令的骑兵们亦紧随主帅,千余匹战马一同狂奔,大地随之颤抖,所过之处扬起的烟尘遮天蔽日。皇甫嵩在心里默默祈祷道:“公伟(朱儁字),你可千万不能有事啊。”
距离开始撤退已经过去了一天一夜,此刻的朱儁正在一棵大树下休息,他的体力、耐力均已到达极限,围绕在他周围一起休息的士兵也都累得气喘如牛。
在朱儁的记忆里,征战半生的他还从未像今天这样狼狈过。从昨天下午到现在,这一路战战停停,若不是对方缺乏系统训练,没有分割包围的协同作战能力,自己带着的这几千士兵早就全军覆没了,唯一令人欣慰的是,终于接近长社了。
看着不到半里外蜂拥而至的敌人,朱儁心中充满了疑问,对方不过是一群只会耕地种田的农民,怎么能爆发出这么强的耐力,急行军一日一夜这是只有汉军精锐才能做到的事情,到底是什么令他们如此拼命?敌人就在眼前,时间已经不允许他找出问题的答案了。为了能使主力顺利进城,朱儁做出了一个艰难的决定:就由他带领眼前的士兵挡住追兵,能拖一刻算一刻。城内有皇甫嵩坐镇,两军合兵一处,就算不能进取,自保也绰绰有余了。
想到这里,朱儁起身跨上战马,抽出长剑大喊道:“准备迎敌,随我一起拖住追兵!”
一名卓越的统帅除了能与士兵们同甘共苦,在关键时刻更要能挺身而出,将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把生的希望留给别人。只有这样的将帅,才会有士兵愿意追随他同生共死。朱儁这一举动,令在场的所有士兵热泪盈眶,他们拿起武器,强撑着站起身来,即便要战死沙场,无论如何也要拉上几个垫背的
第五回 初交锋朱儁战败 守长社皇甫扬名(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