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人,乘舟泛江,畅谈诗文,抨击朝政。
张溥站在船头,望着并船而行的几艘船,上面坐满了人,他意气风,抑扬顿挫的高声道:“诸位同乡,诸位文友,阉党祸国,气焰日嚣,前有东林七子入狱,后有赵,高两位罢职遣戍,正人日危,朝局益败,正是我等登高一呼,救国存亡之际……”
张溥是苏/州人,屡试不第,可写了一手好文章,在南直隶文声斐然,加上善交际,言语蛊惑,时常抨击朝局,点评时事,很是得年轻士子们的拥戴。
他一身白衣,面容俊朗,语言强势有力,很容易让人信服。
张溥话语滔滔不绝,字字不离魏忠贤,阉党,俨然将他们当做了生死大敌,在声援东林党。
待张溥话音落下,太/仓人张采也跟着站起,一脸愤然道:“诸位,阉党复炽,嚣张无两,天下为之荼毒,我等身为士子,理当继承先贤遗志,与阉党抗衡到底!我等没有功名,无声与朝野,且独木难支!今日我等齐聚于江上,不若合诸社为一,勠力同心,铲除阉党,使正人归位,匡扶天下!”
杨廷枢紧接着站起来,一脸赞同道:“二张所言,正是我等心中所想,不如今日歃血为盟,他日共登朝廷,为国除贼!”
“好,我赞同!”
“我同意!”
“我们也赞同!”
张溥,张采登高一呼,从者云集。
张溥振奋,挥笔如龙,洋洋洒洒写下《五人墓碑记》,竭尽赞颂反抗阉党之人,强调‘匹夫之有重于社稷’,文章朴实,慷慨激昂,直抒胸臆。
众人看罢,都是大喜,其他人也纷纷挥笔泼墨,一篇篇磅礴大气,精彩绝伦的文章出世。
是日,二张改应社为复社,初三十六人,不过三日,江南各地,加入复社过三千人,出城绵延不绝,泛江而不能。
五日,复社领苏/州士子,缙绅近千人,驱逐阉党、苏/州知府庞元景,朝野震动,士人振奋。
东林党自也闻风再起,在京城内外,纷纷酝酿着成立文社,欲重建东林书院。
此时,督政院的‘九条规定’还没有颁布天下,大江南北,从东林党到复社,举目相望,彼此勾连,居然冠盖盈路,目视无不是复社或东林党。
天下为之大震!
督政院内,靖王在座,鲁王,晋王,叶向高,杨涟等人都在座,有的面无表情,有的神色震怒,有的闭目敛息,有的神游天外。
督政院,可以说是大明最复杂的地方了,这里有宗室亲王,有原内阁辅臣,有原六部尚书、侍郎,有原都察院都御史,御史,科道等等,成分无比的复杂。
这些人,也都挂着名头,督政院户籍司司事,副司事,田亩司,都税司等等,都是二品,从二品的规格,也算是‘位高权重’了。
靖王刚刚履任,神色淡漠中有威严,目光第一个就看向杨涟,这个人虽然是从都察院并过来,可都察院在督政院也有二十多号人,在不过八十人的督政院来说,‘投票权’很重。
他道:“杨大人,对于江南的复社,你怎么看?”
那‘九条规定’昨日刚刚通过,杨涟自是知道的,他也投了‘赞同票’,可复社,他有心想要维护。
杨涟看了眼靖王,愁苦的脸上有着淡淡的漠然,道:“王爷,士子关心国政,痛斥奸佞,乃理所应当,所有下官认为,虽然有些过激,可也不宜过度干涉,恐影响他们的为国之心。”
昨日才全票通过不能结党,结社,今天就反悔?
在座的很多人都暗自撇嘴,可东林向来都是嘴上功夫厉害,翻云覆雨,怎么说都有理,他们也都懒得理会。
靖王眼皮跳了跳,心里有怒火,盯着杨涟,思索着要不要拿他立威。
叶向高一直都老神在在的坐着,听着杨涟的话,沉吟一声,向靖王道:“王爷,他们大多是明年要应试的士子,若是现在颁布那‘九条’怕是影响甚大,不若缓行。”
韩癀也睁开眼,道:“下官也认为当缓行,这些都是我大明的栋梁之才,不能轻慢。”
靖王脸色有了一抹铁青,他总算明白,皇帝为什么要清除东林党了,这帮人就没有一个能真心为国的,全都是为了他们自己!
第四百零三章 九条规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