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027.中标

见:以人体的尺度和活动方式以及由此派生的用具为设计尺度出发点,这个原则从《考工记》到《木经》是一脉相承的。

    宋代另一部重要建筑著作,是建筑专家李诫编著的《营造法式》。书中包含各种“作”(大木作、瓦作等等)的制度、工限、料例三个主要内容以及有关附图,系统说明当时建筑的分级,结构方法,规范要领,并按照“功分三等,役辨四时,木议刚柔,土评远近”的原则,规定劳动定额。书中一个重要之点是提出“以材为祖”的材份制,即以与建筑规模等级相应的某一尺度作为建筑的空间尺度及构件尺度的模数。这是建筑体系达到成熟阶段的标志。这种模数制度或比例制度一直延续到清代,只是表现形式有所变化。清工部《工程做法》记载了这一体系的最后形态──斗口制。

    元代官府编纂的《经世大典》,其中工典分为二十二项,一半以上同建筑有关;另有《梓人遗制》一书,反映元朝对建筑技术的重视,可惜两书大部分均已失传元代尚有民间匠师用书《鲁班营造正式》,记录民间尤其是南方建筑形式和尺度。明代以此为底本改编成的《鲁班经》增加了大量家具、农具做法的资料。明代涉及室内陈设、家具和造园方面的著作,有《长物志》、《遵生八笺》和《园冶》等。清代的《工段营造录》乃至近世的《营造法原》,均为论述中国传统建筑的重要著作。

    中国建筑知识的教习,一直是师徒相授,父子相传,往往人亡艺绝,阻碍建筑学的发展。到20世纪初,现代建筑师的称号及其知识传授方式由西方传入中国后,上述情况才发生变化。一百多年来,中国建筑师融合中西建筑,通过继承、借鉴和革新,为创造现代化而又民族化的中国现代建筑学作了不懈的努力,取得许多成就。

    建筑和建筑学的性质和特点


    从建筑学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可以看到,建筑和建筑学有如下的性质和特点。

    建筑文化受自然条件的制约自然条件对于建筑结构、建筑形式和建筑布局有重大的影响。人类一开始建筑活动,就尽可能地适应自然条件,就近利用天然建筑材料,创造最合理的建筑形式。中国毛家嘴干阑遗址位于温暖多雨地区,这里的房屋上层作居住之用,下层用柱子架空,以防潮湿。陕西半坡遗址所在地区,黄土丰厚,土质均匀,壁立不倒,古人营建的房屋最初有袋竖穴或半穴居,以后发展成为木骨架泥墙房屋。至今中国黄土高原仍盛行窑洞形式生土建筑。在外国建筑史上,两河流域的巴比伦建筑和亚述建筑由于当地缺少优质石料而富有粘土,导致砖结构的发展。砖的使用又促使叠涩式和辐射形的拱券和穹窿结构的出现。古希腊由于当地石料丰富,创造了石梁柱结构体系,形成灿烂的古希腊建筑。干热地区(如西亚和中国吐鲁番)室外气温高,建筑多厚墙小窗,以避免内外空气流通,保持室内阴凉,形成厚重封闭的风貌。湿热地区(如东南亚和中国西双版纳)的建筑,则以通透为原则,靠通风来形成凉爽的环境,以轻巧通透为其特色。不同地区的自然条件是形成不同的地方建筑风格的重要因素,这一点贯穿在建筑学发展的全过程。近代科学技术的进步,为建筑活动提供了各种人工材料以及空气调节、照明等等技术设备,帮助我们克服自然条件给予建筑设计创作的种种限制。但是,协调人、建筑、自然之间的关系,在建筑活动中利用当时当地自然条件的有利方面,避开不利方面,仍然是建筑学的一条重要原则。

    建筑学的社会性质建筑活动的产品──建筑单体、建筑群以至城市是社会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的集中体现。从原始社会以来,建筑活动始终在社会生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中和国人以“衣、食、住、行”来表达人类生活的基本要求。

    &就要有建筑物。建筑学产生于人类的建筑活动,又服务、指导着人类的建筑活动。如何应用建筑技术和艺术创造合适的体形环境以满足各种社会需求,是研究建筑学的根本任务,也是建筑学最基本的社会性质。

    建筑学服务的对象不仅是自然的人,而且也是社会的人;不仅要满足人们物质上的要求,而且要满足他们精神上的要求。因此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变化,政治、文化、宗教、生活习惯等等的变化,都密切影响着建筑技术和艺术。

    如上所述,古希腊建筑以端



27.027.中标  
羲和清零推荐:  被隔壁直男看上怎么办  给校草当假男友的日子  就等你上线了  腹黑和腹黑的终极对决  
随机推荐:  黑暗扎基奥特曼  浴火重生之鬼医妖后  猎妖高校  超维术士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热门推荐

搜"助理建筑师"
360搜"助理建筑师"
语言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