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箱体部件,工人们正小规模组装一台台发动机,来自幸福厂的人才相信余航所说不假。
进入专门的研发厂房,里面各种设施、配件一应俱全。尤其亲眼看到了荣耀1号样机后,大家自此被余航所折服了。听说韩耀厂的发动机是仿制产品,前来参观的人都是业内人士,知道就算是仿制已经是大为不易,因为就连幸福厂都没就此进行过尝试。厂里用的发动机都是合资方提供的技术,生产线生产的都是国外知识产权的发动机,每一台都要给外方授权费。
看到郝一山等人正在小组讨论技术事项,几位参观的人不由驻足旁听。听到关键处,甚至有人亲自下场参与讨论,2号机样本研发的点火装置正是他所擅长的领域。没想到他这一插嘴,还真激发了在场人的灵感,困扰郝一山多时的点火装置难题就此迎刃而解。
轮到余航介绍起2号机半成品,这是由1号机加以改造弄出来的产品,从理论分析魔改完全可行。简单听了余航讲解后,这些人又开始了现场讨论,从技术角度论证到底改造是否可行,有哪些技术门槛需要克服。
智慧的碰撞,灵感的火花,不一会郝一山等人也加入进来,大家就2号机现在面临的困境一一列举出来分析讨论。
韩皓想不到余航请来的前同事个个都身有绝活擅长某一个方面领域,例如有人专门研究曲轴,有人在箱体上有所见长,他们在细分领域上知识面很深,加上余航这样的领头人一总结,许多问题解决方案就冒了出来。
原本2号机样品估计还需要1个月的开发量,有了这些外援助力加入,时间缩短了三分之二,照这个进度发展,一个星期就能完成样品。
之前安排好到镇上酒楼招待午餐也改成了工作快餐,所有人都意犹未尽在研发区内头脑风暴般攻克一个又一个技术难点。看着大家兴致勃勃讨论技术难题,韩皓心想国企里面还是有许多高水平人才,为何就容易埋没才能了呢?以这些人的水平,幸福厂仿制发动机应该不成问题,结果现实却是一无所有。想不明白,韩皓只能把其归结为机制问题。同样的人和物,换了机制便产生了不同的变化。
可惜周末只休息一天,韩皓不得不提醒来宾们他们回程的发车时间已经临近,再晚就赶不上回沪江的大巴了。
一边是归期将至,一边是讨论问题正在兴头,大家都感受到久违的畅快,尤其有一种学以致用的成就感。
“唉,真舍不得走,但明天一早要回厂里上班。”
老一辈人对自己要求很高,没有大事情绝不会轻易请假。看下时间,确实得准备离开回沪江。
“刚才这个问题我回去研究研究,到时打电话给你再好好讨论一二。”
另一位来宾念念不忘刚才跟韩耀厂技术人员争论的问题,决心回去后再研究弄清楚。
韩皓和余航一起把他们送上了返回沪江的大巴,离别前韩皓送出了欢迎他们前来虎山工作的邀请。
不用全职,周末时过来兼职也好,按时计费,韩皓不放过任何一个挖角的机会。
回程的大巴上,前来参观的6个人开始都不说话,全部在思考和回味今天在韩耀厂的所见所闻。
“眼见为实,老余现在是越活越年轻,他可远远走在咱们前头去了。”
有了第一个人打开话题,其他也都纷纷加入进来。
“的发动机应该很快就能研究成功,据余航说马上还要对电启动进行攻关,真是听得我心痒痒,恨不得也加入他们的队列!但一想到在国有工厂干了一辈子,要放弃职称、工龄、退休保障,尤其是千里迢迢跑到乡下待着,伸出去的脚立马就缩了回来。人啊,真是越老越胆小咯。”
“心理关容易过,但家里人这关难闯啊!现在都快熬到退休年纪,家里人不支持咱再折腾,唉——”
……
韩皓和余航送出了邀请,到底别人来不来谁也不敢肯定,毕竟不是谁都有余航这样的魄力。
余航这边找帮手暂时没有下文,苗振华这边却收获颇丰。
2天之内,连续4名据称是苗振华的徒弟前来韩耀厂投奔他,他们中包括了电工、钳工、车工和漆工。最低等级五级,最高达到了六级,都属于工艺匠人级别。
“之前我来这里只是
第三十三章八方来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