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层的朝廷对待下层民众的态度上,便是越发的体现出了简单粗暴的行为模式。
产生出这样的思维,行为模式的原因很简单,是因为在上层的朝廷,对于下层民众的态度,并不是『人』化,而是将其『物』化。
『牧』民么,不过是牛羊尔。
对待牛羊,又有谁会那啥……
孔融对于百姓民众,其实也是如此。
孔融不在乎民众怎么样,因为那些民众既不能懂得他的理论,也不能称赞他的文章,所以那些宛如牛羊一般的愚钝的百姓民众,又有什么好在意的呢?
上层人么,看谁不是底层?
后世之中,孔融被记住的,恐怕就是那个梨,但是又有谁知道,让出的这个『梨』最终是得了一条命?
孔融十六岁的时候,官府要抓一个名士张俭,张俭正好和孔融的哥哥孔褒是朋友,情急之下张俭逃到了孔融家,想得到孔褒的帮助,孔褒却正好不在,孔融便自作主张把张俭藏在家中,后来这事还是被官府查出,三则一齐被逮捕入狱。
私自藏弊官府抓捕之犯,这事必须有人承担责任,孔融和孔褒以及孔融的母亲都争相为此担责,请求处死自己。但是百因必有果,小时候孔融给孔褒让了梨,这次就该孔褒了,所以最后官员判处孔褒处死。孔褒无辜的死了,后人基本没有记住他,但是活着的孔融因为这件事,孔融再一次名声大噪。
从此,孔融就在名声名望这一条道路上,狂奔而去。
或者说,名声名望,成为了孔融的执念。
《后汉书》说孔融并非是没有大志的,他也有志向,表示其『志在靖难』,但孔融的一生之中,虽然有很多次战斗,但是其实没有取得一次战场上的完全胜利。
孔融不懂得军事,在大战来临的时候,他面不改色,当血肉横飞的时候,他也泰然自若。孔融的这种镇定,并非是那种胸有成竹的镇定,而是一种纯粹的侥幸心理,他希望在群敌环绕的情况下,依旧是一副名士的风范,体现出不惧的泰然,如果刚好能赢得了战斗,那么旁人就可以加倍再加倍的夸赞他,然后他就可以获得更高的名望……
只是很可惜,就算是刘关张,也只能救孔融一次。
在最后,没有了人可以救他了,孔融并没有『城在人在,城亡人亡』,他丢下了老婆孩子,丢下了他的属下,也丢下了城内百姓民众,自个儿跑了。
这是孔融心中最难堪,最痛苦的事情,但是他又不能表现出来。
这是他的人设。
有人认为他姓孔,就需要扮演好一个道德无暇的圣人后裔形象。
有人认为他是地方长官,就应当做好一个杀伐果断的乱世枭雄事项。
有人认为他志于匡扶汉室,就应当好辅左天子刘协,留在刘协身边为其出谋划策。
甚至有人认为他年少时曾以一句『小时了了,大未必佳』显露急智,就应当以和祢衡一样,走上以怼人为生的,以杠而活的多姿多彩的舞台。
但是孔融只是他自己,只是一个人。
就像是这一次,郗虑要搞他,孔融心中难道不慌么?
可是孔融外表依旧泰然,就像是他当年被敌军重重围困,依旧泰然的读书一样的泰然。
用过晚饭,孔融面带微笑的又是看了一会儿的书,然后方举止从容的洗漱,上了床榻睡觉。
他没有回后院歇息,而是直接睡在书房之中。
半夜,房内忽有异响。
孔融大惊,一跃而起,便是急急往外就奔,待到了庭院之内,被寒风一吹,才算是清醒了过来,侧耳听得周边并无纷乱,方是呼出一口长气,重新走了回来,到了房中,点起灯火一看,原来是夜行的耗子弄翻了器皿。
便是再也睡不着,干脆坐着,点灯看书。
大汉,社稷不稳,伦常颠覆。原本约束地方官吏的律法就是不严,现在再加上各地征战不休,更没有什么时间去管理地方上的事务,很多时候标准只有一个,能及时上缴赋税,足额的上缴的,kpi绩效考核通过了,就是『好官』。
这些『好官』显然也不可能自己去生产出那么多的赋
第2606章人设,简单粗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