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僧人的姚广孝,其权欲之心并不弱于朝中任何一位官吏,甚至可能更为炙烈。
作为权力的热切追求者,胡轲深知若不顺应此制度,不可能达成与别人相对 ** 的存在。
他愿意加入这场游戏的舞台,便必须接受相应的规则,而长时间浸染其中的胡轲,越是显得熟练自如、挥洒自如,则越是显示了其思想已被这个制度全面塑造与掌控。
也许,像姚广孝这样的人,能够通过精研佛经悟出人生的智慧,在这世俗世界里,他已开辟了自己的领地。
若是常人能够获得僧侣的身份,在这混乱的时代已经算是极大的幸运。
许多人饱食终日后,便不会再对那些超越生存边缘的事情产生兴趣。
在那个时代活下来本身就是一种挑战,庙宇接纳和尚,并不意味着可以在此地完全躺平,只是给予了他们一定程度的保护而已。
和尚的身份更多的是象征性的符号,提供了生活的基础保障,而不是彻底的庇护。
主持接受一个普通人入教,更多考虑的是得到一个勤劳的劳动者的帮助。
尽管处于大乱之世,富足的寺院代表的还是地主阶级。
而在农民**风起云涌的时代背景下,虽然看起来热火朝天、波澜壮阔,实际上真正有影响力的领袖并非是那些出身底层的领袖们,掌控话语权的仍是先前的官僚地绅。
在那个生产力几乎停滞不前的年代,活下来就需要从地主手中夺取土地资源。
地主一旦成为了封建社会的统治者的附庸,面对汹涌而来的“贱民”大军,自然不会坐以待毙。
为了稳固地位,他们的方法多且多样,从使用暴力手段压制反抗,到采用 ** 拉拢的方式,吸引其他地主或者平民支持自己的阵营。
一旦运用这类策略后,他们往往可以明白这样一个道理:仅仅给予一部分人一些短期的利益,不仅能保住自己当前拥有的一切,还能利用这些小恩小惠将周围的“饿狼们”的注意力引向自己的前敌。
农民**,不论多雄伟盛大,最终都会因为种种原因,变成地主阶级手中的利刃。
毕竟团结起来,缺少一位杰出领袖引领,农民总会面临被刻意设下的重重屏障阻碍前进,从十个到一百人的带领已经极具困难,更何况是指导数千人的庞大队伍?而且,当大量的生产资料都集中在地主手中时,即使人民奋争,也不可能完全消灭所有地主。
随着时间的推进,留下的部分地主会迅速意识到这个问题,接着他们会以现有资源为基础进行调整重组,将原本的势力分解为更加细小、难以整合的部分,以确保自身的最大利益。
在这一过程中,任何旨在凝聚力量、争取共同抗争的行动都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与阻力。
最终,农民的抵抗只会削弱一小部分地主的实力,剩下的地主会坚决扞卫自身利益,利用一切可用资源和权力进行自保与对抗,维持权力平衡,使社会陷入一种动荡又维持状态的复杂境地。
在这样一片阴郁而沉重的时代背景之下,年幼的姚广孝从庙宇深处的一名普通小沙弥一跃成为了地方有名的僧侣,这中间他付出了无法衡量的努力与辛劳,只有他自己最为清晰。
在他亲历无数身边乡民以无比凄惨的姿态逝去后,原本作为一个普通小和尚的姚广孝,也开始思考起世间真正的运作法则。
正是因为这份对世相深刻的洞察,才让他在小小寺庙中利用自己的聪明才智争取了一席之位,同时在有限的书籍中快速积累了丰富的知识。
尽管他们所在偏僻小邑寺庙里的仅是零星数册年代久远、满目疮痍的佛经——或许已逾数百年历史,或许是被虫蚁吞噬殆尽的残篇;
但这却为姚广孝打开了一扇以非同寻常视角审视世界的窗口。
那些长期未有人开启过的佛家经典,给予他独特的洞见和理解。
第145章 更为炙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