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凡从吹台山下来之后,便径直前往了三座卫城之一的中华城附近,那里是计划中准备建设造纸工坊的地点。这个地方曾经是临时安置河东九州灾民的所在。
楚凡来到中华城的附近看着留在空地上的木屋和一些草庐,楚凡心中万分的感慨。
仅仅几个月的时间,开封城外的这片土地就经历了几次巨大的变化。曾经那些连基本的温饱都难以保障的难民们,现在都已经搬进了卫城当中新式的小楼房中,而且享受到了煤炭供暖的便利。
灾民们在搬到卫城当中去过后,当初灾民们为了应急而搭建的临时住房被保留了下来,因为它们位于一个靠近水源的优越位置。
加上周边的厕所和其他基础设施都建设得相当完善,这使得在这样的区域建立一个造纸工坊成为了最合适的选择。
许多匈奴人以及乾国的战俘,在亲眼目睹魏国为他们准备了舒适的居所时,感动得热泪盈眶。即便是在他们自己的国家,简单的木屋和草庐对很多人来说也是难以企及的奢望。
然而成为战俘之后,魏国不仅没有虐待他们反而提供了住所,这种仁慈和关怀对他们来说简直是难以置信的。
在沦为战俘的那一刻,他们已经做好了心理准备,认为自己可能会沦为奴隶,甚至在内心深处还担忧着魏国是否会将他们全部处决。
这些战俘在被押解到开封城的最初几天,开封城的城卫军负责教导他们最基本的生活常识。但是由于匈奴人天性自由散漫,缺乏纪律直到一些匈奴俘虏因为不遵守规则而遭到严厉的惩罚后,他们才开始逐渐变得顺从。
现在匈奴人已经不再随地大小便,而是会乖乖地去厕所解决个人卫生问题。当然乾国的士兵对此无需担忧,因为他们看到匈奴人因为不守规矩而受到的严厉惩罚后,便自觉地遵守了规定。
当楚凡抵达这里时,工部的官员们正在指挥这些俘虏进行挖掘工作。尽管外面依然是严寒的冰雪天气,匈奴人却表现出了极高的热情和干劲,他们似乎对这项工作充满了动力。
匈奴人自古就以其强悍的体格和对严寒的耐受力而着称。他们生活在广袤的草原上面对着严酷的自然环境,早已习惯了在寒冷的冬季中生存。
匈奴人在这里开始工作过后,他们发现在这里工作不仅能够确保自己吃饱,而且饮食中还包含了必需的盐分。这在他们自己的草原上是难以想象的,因为在那里的冬天他们常常因为食物短缺而难以填饱肚子。
魏国的大将军穆云峰给他们说过,他们在这里的辛勤工作实际上是一种赎罪的方式,用以弥补他们在魏国土地上所犯下的杀戮和破坏。
大将军们还透露了皇帝的旨意,明确指出只要匈奴人能够在这里连续工作十年,他们就可以获得自由返回自己的故乡。这对于匈奴人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诱惑,他们对此感激涕零。
匈奴人深刻地认识到与草原上无休止的战争和掠夺相比,这样的生活要安全和稳定得多。他们中的一些人甚至开始在心中盘算,如果未来的工作都是这样安全无虞的话,那么他们愿意为魏国效力甚至不惜为魏国卖命。
与此同时乾国的人民体质相对较弱,他们没有匈奴人那样的强健体魄。在进行体力劳动时他们显得力不从心,明显缺乏耐力。
楚凡目睹了这一切,他深知这些免费的劳动力对于国家和自己的重要性。于是,他向身边的李公公指示道:
“告知现在负责开封城城卫军的将军,务必在晚上为这些匈奴人和乾国人提供燃煤,以帮助他们度过寒冷的冬天。毕竟这些都是宝贵的劳动力资源,我们不能让他们的生命受到威胁。”
李公公恭敬地回答道:“奴才已经牢记在心。”
正当楚凡继续细致地观察现场状况时,现任开封城城卫军的统帅穆云颠,一听到皇帝陛下莅临造纸坊工地的消息,便立即搁置了手头的工作,迅速赶到了现场。
穆云颠抵达楚凡面前,恭敬地跪拜并说道:“臣穆云颠
第186章 在匈奴人心中,楚凡就是一个大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