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河南便是农业大省,这片土地因为黄河的贯穿、土地肥沃、环境适宜,所以这片大地孕育了商、周、秦、汉、唐、宋等十三个中原王朝,也见证了无数历史的兴亡,历代中原王朝对河南尤为重焉。
朱祁镇之所以选择河南开始清查田亩,也正是基于这个原因。
河南,八府十二州九十六县,包括开封、河南、汝宁、南阳、怀庆、卫辉、彰德、归德8府和汝州1直隶州。陈循自到达河南洛阳后,马不停蹄的开始一个府一个府的调阅田亩人丁黄册,近乎两个月的时间几乎将整个河南走了个遍。
而作为副手的王崇古则是被陈循甩在了洛阳,名义上陈循是让他继续搜集伊王的罪证,实际上是陈循实在不喜欢王崇古,一来此人哪有一点读书人的风骨,只会趋炎附势;另一方面就是总想着钻营往上爬。对于传统读书人的陈循来说,王崇古就是典型的小人,也不知道皇帝为什么要用他。
所以他干脆将河南府的事也扔给了王崇古,反正伊王也不是什么好人,就让王崇古这个小人对付那个小霸王,自己正好抽出时间来调查其他州府。
经过近两个月的调查,陈循总算是对河南的田亩有了一个较为详细的统计,当最终的数据出来后,陈循气的暴跳如雷,在房间里大骂了一炷香的时间。
他怎么也没想到,一个河南省土地兼并竟然到了如此严重的地步,洪武二十四年间河南的土地在0.99亿亩左右(这个数据有待考证),人口大约有400万人,自耕农大约有二百万人,可这才过去三十多年,人口也没增加多少,土地不增反而减少了,要知道朝廷一直支持是支持百姓开垦无主荒地,并且给予田契的,自洪熙朝至今,朝廷停止了大规模对外用兵,这几年又是风调雨顺,河南每年都是大丰收,人口按理说应该大幅增加才是,怎么人口增长的速度比洪武一朝还低呢?用脚趾头想想也明白,大量的失地农民沦为了大地主的佃户,而这些地主为了避税,又将土地挂在了很多有功名的人身上,土地自然而然的就少了,那些佃户,签了卖身契,也就成了隐丁。
还有就是目前在河南的五个藩王(周王、唐王、伊王、赵王、郑王),他们原本就藩时朝廷给的土地都是有数的,加起来的也就一两百万亩,但是这一圈调查发现,他们现在手中的土地远远超过了朝廷当初给的,再加上依附于他们的大量佃户人口,怪不得这几年河南的粮赋是越收越少了。
不下来亲自走一圈是真不知道,大明朝表面的河清海晏,实则已经开始慢慢腐烂,那些官员、大地主、豪绅和藩王们就像吸血虫一样,附着在大明的躯干上,正在快速的蚕食着这个国家的命脉。
陈循在房间里慢慢冷静下来,提笔开始给皇帝写起了奏疏,将自己近两个月的调查结果一五一十的都奏报给了皇帝,并请示皇帝该如何整治。
几日后,朱祁镇看到陈循的奏疏,朱祁镇当场就写了两道圣旨,一道是给陈循的,在圣旨中,朱祁镇要求陈循务必做到以下几点:
1、土地清丈必须彻底,不止百姓的土地,宗室、亲王的占地也被重新丈量,“丈国均粮,但有执违阻挠,不分宗室、官宦、军民,据法奏来重处。”
而且朱祁镇借鉴了张居的“考成法”,以强势姿态要求地方官必须保质保量的完成,谁若有退位阻挠、隐瞒的,一律革职抄家查办、并且子孙三代不得参加科举。
2、清查出的隐田全部暂时收归国有,那些以前依附于大户人家的佃户,重新录籍,编写皇册,将这些隐田根据田亩、人口多少平均分配,若有剩余土地可租给有能力或人口较多的农户,隐田分配后,免除两年粮赋。这些分下去的田地不得买卖、租赁,若想卖,必须卖给官府,其他人一律不能买卖。这一条类似于后世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包干到户。在很大程度上杜绝了因为土地买卖造成的土地兼并。
3、统一亩制。原先北方存在“大、小亩”现象,朱祁镇真正的目的是借“土地清丈”统一全国的亩制,一律以二百四十步为一亩。“统一亩制”可以减少税粮征收的麻烦,杜绝了底层官员利用“大小亩”牟
第32章 清丈田亩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