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三章 莲花镇
目送着王荀乘坐的小船缓缓向长江下游行去,赵朗心中一阵慨叹。1126年,也就是十年以后的九月,太原陷落,王禀、王荀身负重伤,投汾水而死。由外族统治的元朝在编写《宋史》时,却刻意隐瞒了这一段悲壮的历史,导致王禀、王荀这两位真正的民族大英雄逐渐湮没于千年以后的历史长河中,变成鲜为人知,可悲!可赞!可叹!
心里想着这段历史,也就没有了继续赏雪的兴致,与柯姓学子等人告别后,便回到了鞋山山庄。
由于心怀悲壮,这一夜也睡得不是很好。一早起来,心情还比较沉重。他知道自己是着了相,自己本来是这宋朝的一个过客,本应在打下经济基础后就好好享受这大宋的繁华,但自从脑中细胞被醒觉与开发后,他总是对这些悲情的民族英雄同情不已。所谓“拼将十万头颅血”,“位卑未敢忘忧国”,正由于这些一代代民族的英雄,才让我们的文化得以保存。也正因如此,赵朗才把岳飞、高宠、杨再兴等人招来,参与细胞改造,心里潜意识地希望英雄不再悲情。
看着山庄的积雪,心中一动,早就听说庐山雪景乃是四大山景之一,反正闲来无事,不如去庐山散散心,顺道探望一下高宠。
说走就走,赵朗简单收拾了一下,交待了仆人几句,便出门而去。
浔阳江边与庐山的直线距离约为60里,但从张家村到庐山,就要绕道江州城南门,再走官道往南,进入庐山山脉,共有80多里。
走了一个多时辰,赵朗便走出了江州南门,背着一个简单的背包,手持一根一米多长的木杖,沿着官道,慢慢悠悠地向南走去。
昨天的雪已停了,江南的雪不像那东北的鹅毛大雪,江南的雪纤细而稀疏,下了一天,只积了薄薄的一层。地面上,树梢上,房顶、屋角都露出一片片的白色,又像是一块破碎的白棉布,铺在了大地,与万物融为了一体。
江州的城郊村落林立,人们都依城而居,耕种之余,还可以进城做点小买卖或是进城做帮工讨生活,靠过城郊,交通方便,农作物或是妇女织出的布匹也方便进城贩卖。正因如此,这城郊的百姓生活还算是过得去,人口稠密,路上行人颇多。拉四的、骑驴的、挑担的、提包的……各种各样、各行各业的人都往城里赶。时近十一月底,离年关已不远,百姓们都赶着把货物、农作物运送到城里。这一路的形形种种,让赵朗真真切切地感受到这北宋时期老百姓的生活气息。
越是往南,路上行人就越少。这一天里,赵朗沿着官道向南走了60多里,已将近走到庐山脚下了。道路两旁的村落已稀疏很多,行人也自然少了很多。天色将晚,前面两里处出现一个镇子。赵朗加快脚步,走近一看,镇口一个牌楼,上面写着“莲花镇”三个大字。镇子只有一条直街,挨着官道,两旁疏疏落落地建了两排建筑物,有木质的,也有砖瓦结构的,大多数是徽式建筑,就是白墙青瓦、马头墙那种。镇上只有两家客栈,赵朗挑了较大的一家客栈,要了一间上房,洗去了路上的风尘,便来到客栈的正厅。
刚一坐下,店小二便殷勤地上前沏茶倒水,一边用抹布擦拭桌面,一边问道:“客官想要吃点什么?”
赵朗道:“听闻莲花米粉乃江州一绝,弄个特色米粉尝尝。”
“好嘞!客官稍等。”店小二转身便要离去,赵朗叫住了他道:“贵店还有啥好吃的,说道说道。”
店小二问道:“客官是第一次来莲花镇?”
赵朗点点头。
店小二道:“那定要尝尝我们莲花镇的茶饼,咱们莲花镇的茶饼是苏大学士称赞过的呢!”
这江州茶饼是有传说的点心。相传唐诗人韦应物一日与友会于浔阳楼之上,侍者端来香茶一壶,小饼一碟。诗人但见小饼状若围棋,取一个轻砸一口,便觉皮脆馅酥,食完齿颊留香,忙问侍者:“此饼味甚佳,唤作何名?”侍者答道:“此饼为浔阳楼之点心,暂无名号。”韦应物哈哈大笑,道:”此饼即为佐茶之饼,就唤做‘茶饼’如何?”在场诸人
第53章 莲花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