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三种为官的途径,除了科举之外,尚有举荐和学院派,科举分文科举和武科举,考出来了就可为官。
举荐多用在武官上,像锦衣卫和东厂这样的特务部门,或有举荐进入者,底层军官也可,唯文官不行。
而学院派也是一大为官的途径,从学院毕业,成绩好的可以当九品或八品的官员,差一些的可补吏员。
走学院一途为官,比科举容易一些,学的好了,起点不一定比科举出来的低,看似很好,却不是任何人都可以进入的。
想进学院,学费可不少,普通人没那个钱进去,一般的小富之家,都未必有那个财力。
从各自途径进了官场,科举出来的和学院出来的,往往会各成一党,隐隐争锋相对。
科举出来的会成一党,学院派自成一党,而科举中的同乡、中年,学院派的同学,往往会成为一党。
云和县知县赵艾通,亦是科举出身,对于科举出来的后起之秀,其中的人才,有提携的意思。
王洛得了县试第一,乃科举后起之秀中的佼佼者,县试考出的成绩很牛,国文和历史分别得了九十多分就不说了,算数竟考了一百。
华夏古代在算数上的研究虽然还不错,却不算深入,反而显得繁复,没有现代的解法简单。
明朝虽然规定了算数为必学和必考的科目,相对于现代数学的发展,明显差了十万八千里,而这时候的人,真正精通算数的,比例比较少。
对明朝读书人来说,算数考试普遍比较难,考一个高分都不容易,更别说一百分了。
王洛的县试算数题,考了满分一百分,另两门的成绩也很好,才得了县试第一,让赵艾通觉得,王洛是一个可造之才。
二者交谈甚欢,王洛觉得,有一事需得提醒赵艾通一下,以免其措手不及,便道:“县尊,学生这几日听到外面有一些风言风语,对学生不利,对县尊的名声也不利。”
“哦,怎么回事,你仔细说说。”
赵艾通问道。
王洛将听来的消息一说,赵艾通应了一声,说有时间会处理,让王洛不用担心。
话才说完,便有人大叫不好,冲了进来,禀告赵艾通,外面有学子聚集,围了县衙。
游行示威这种事,在华夏现代很难发生,需要报备,限定人数,根本组织不起来。
反倒在大明,游行示威普遍存在,读书人如果对哪位官员、哪家官府的行为不满了,随时可以组织游行,聚集上一堆人,冲击官衙。
甚至,将读书人惹火了,百十人聚在一起,那是连知县或者知府都敢打的,打了还白打。
明朝的读书人太凶猛了,让人闻之色变,赵艾通听得读书人围了县衙,再不复先前的漫不经心和淡定了,急匆匆向外跑去。
王洛的眼珠子一转,觉得这事或许与自己有关,连忙举步,跟了上去。
到了县衙门口,发现这里人山人海,站在台阶上往下看,怕不有数百人之多,赵艾通只觉眼前一黑,心中暗呼,这回大事不好了。
猛一见到这些人,王洛心中亦打鼓,流言蜚语能到了这种程度吗,竟鼓动了这么多人,都是来反对自己,认为自己作弊了。
失态只是一时的,赵艾通好歹是一位知县,由科举出身,从下面一步步爬上来的,自有城府。
定睛一看,才发现围在县衙门口的读书人,尚不到百人,在那里气愤填膺,之所以看着人很多,乃是周围围了许多看热闹的人。
华夏人民一向是这个德行,爱凑热闹,这种游行示威的事情,容易出乱子,最吸引观众。
菜市口砍头,一排排的,一刀下去,鲜血飙出,这种血腥的场面,一般人唯恐避之不及,对华夏人来说,却是一个看热闹的好去处。
这种习惯不好,本是百十人围住县衙,看热闹的人一围上来,却好似人数增加到了数百人,让人心里打鼓。
“让开,都给我让开,我们要见知县。”
“对,我们要见知县,谁人敢挡。”
“县试不公,有作弊行为,我们要见知县,讨还一个公道。”
“要公道,不要作弊。”
......
第二十五章大明的游行示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