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派人把这封信交给杜文焕、这封信送到瓜州。”
该如何帮助巴赫提的儿子接替伯克职务,包括清洗于阗城中的敌对家族势力,洪涛完全交给了皇太极的八旗军去做,陆军根本就不进城,只在外围扎营。
随即写了两封信交给王承恩,由他安排勇士营送往若羌。计划又要变一变了,北路军继续按兵不动,南路军则要从突袭者变成占领者,所以兵力和弹药储备必须尽快加强。
这时候南疆复杂的地形就成了双刃剑,既会延误进攻者的速度也能拖慢防御者的脚步,拉提甫汗率军回援将会是个漫长的过程。
再加上布哈拉和哈萨克汗国有可能的介入,计划中的决战没准不会发生在东边的吐鲁番城,而是换成了西边的某个城市,从而有时间对计划进行调整。
同时洪涛也意识到自己又犯了个大错,不该让八旗军加入南路军,而是应该换成鄂木布率领的土默特蒙古骑兵。
当初光考虑战斗力和高原艰苦条件下的行军问题,把叶尔羌汗国内部的民族成分和历史延续给忽略了。
如果早知道这里的汗族依旧宣称是成吉思汗的后裔,让正宗的黄金家族后裔来和他们攀个亲戚,有些问题可能解决起来会更容易。
可惜世界上没有后悔药可吃,只能随机应变尽量弥补。距离鄂木布蒙古骑兵的到来至少还有两个月,期间总不能在于阗干等着,叶尔羌和喀什噶尔这两座南疆的政治文化经济中心城市必须先拿到手。
大军在于阗城休整了三天,主要是在等八旗军的清洗行动。完成之后,留下一支八旗军百人队和三支陆军百人队,全军开拔向西扑向500多里外的叶尔羌城。
就在洪涛率军离开于阗的当天,叶尔羌城的汗王宫大厅里一片人头攒动。几十位埃米尔、大小伯克、酋长齐聚一堂,他们大多来自叶尔羌和英沙吉城,还有少数是从喀什噶尔赶来的,议题只有一个,如何应对来势汹汹的明军。
继若羌、且末陷落,于阗又落入敌手,汗国军队损失惨重的消息,随着侥幸逃脱的士兵和军官传回来,叶尔羌城中立刻人心惶惶。
做为叶尔羌汗国的“国师”,眼下大汗又远征在外,沙迪和卓不得不亲自出面,召集各族埃米尔、伯克、酋长们商议下该如何应对即将到来的入侵者。
会上有人提出派遣使节与明军谈判,如果能用钱财换来停战是最好不过的;也有人觉得明军来势汹汹,汗国又正赶上内部空虚,给了钱也不一定管用。最好的办法应该是暂避风头,把主力撤退到喀什噶尔城去。
但不管是主战派、主和派还是逃跑派,都遭到了不同程度的反对。各族的利益不同,诉求也不同,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很快讨论就变成了争吵。
“安静、安静叶尔羌城决不能让异教徒占领,这是先知的旨意!只要能坚守一个月大汗就会率兵回援,布哈拉汗国和哈萨克汗国的援兵也会赶到!
城里是没有足够的军队了,但汗国的子民每个人都是真主的勇士,现在是证明虔诚的时候了!埃米尔们,让你们家里的小伙子和男人到城墙上去,把火炮准备好,真主与我们同在!”
眼见办法没讨论出来一个能被所有人认可的结果,沙迪和卓有些坐不住了。叶尔羌城是沙迪家族的大本营,有道是人离乡贱,毫不抵抗就撤往喀什噶尔城对家族利益十分有害。
而听溃兵们描述,进攻若羌、且末、于阗的明军也就大几千人,即便战斗力强横,长途奔袭下来也是强弩之末。如果能背靠叶尔羌城全力防御,不一定没有一战之力。
至于说火器犀利、百步之外取人性命之类的细节则被自动过滤了。汗国军队里也有火枪兵,威力确实挺大,可受限太多,算不上能左右一场战争的决定性兵种。
再加上有城墙依托,居高临下的弓箭手要比火枪兵更利于防御。此消彼长,在武器方面双方并没有明显的优劣。
如果能守住叶尔羌城,等待大汗率军回援,沙迪家族在今后的汗国政治与宗教版图里必须是一家独大。利弊得失已经很明确了,战,名利双收;退,威信大减。
“我会亲自出城与明军交涉,但想让饿狼不吃羊就要让饿狼吃饱。现在大汗不
900 政治不是打打杀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