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0章 管住了下半身
李治看着手中的奏疏《请罢夏州刺史疏》,一眼就认出了这是陈青兕的字迹。大笔趣 m.dabiqu.com
这个时代的书法以欧阳询、虞世南为先,然后是王羲之、王献之
大多人练习书法都学他们,对照他们的字帖笔迹临摹,得其三味,天赋平庸的永远是模仿者,在书法上有一定造诣之人,会在不断地练习中生出自己的心得体会,从而形成自己的风格。
当然这不是因为二王的书法逊于欧阳询、虞世南,而是王羲之、王献之的真迹不是随便能够得到的,反之欧阳询、虞世南是同时代的人,他们的字帖,流传最广,最容易获得,学生自然远胜二王。
李治每天收到的奏疏,十之五六有欧体、虞体之风,一二有二王之形,剩余才是学至其余书法名家,或者干脆横竖撇捺未有定式的,如陈青兕的书法就是如此。
这本在情理之中,陈青兕出身贫寒,连笔墨纸砚都难以供给,更别说是书法名家的字帖。
但让人惊讶的是陈青兕的字很是规整,写的不算漂亮,内行人一眼就能看出书法功底不深,笔下劲力不足。
可古怪的是他写出来的字有一定的韵味,细究起来,除了功力不深,其他的非但找不出毛病,反而有自成一家的感觉。
一开始李治以为自己是爱屋及乌,因为欣赏陈青兕,所以对于他那中规中矩的字也有一定好感。
直到跟许敬宗、欧阳通谈论此事的时候,才发现许敬宗、欧阳通也有这般感觉。
欧阳通甚至道:“可惜,陈先生出生微寒,若能自幼习字,成就只怕不输家父。”
欧阳通的父亲可是欧阳询,初唐四大家之一,这个时代当仁不让的书法宗师。
欧阳通书法造诣也很高,父子合称“大小欧阳”。
欧阳通这番话,很有分量的。
其实他们这是抬举陈青兕了,书法有一个发展的过程,从毛笔诞生以后,代代相传,代代改进,直至大成。不说最好,却也是发展进步的最优选择。
陈青兕的字并没有效仿任何古人,但作为后世人,与生俱来就传承了先辈圣贤的文化遗产。
字体字形,集百家之长,发展而来。
李治也因此对陈青兕的字有很深的印象。
“他不趁着农闲时修筑三受降城,怎去管夏州的事情了?”
对于陈青兕的处事风格,李治其实并不太喜欢。
李治注重效率,讲究结果。
陈青兕接到命令以后,立刻动工,然后三五个月完成任务,回京复命,一气呵成。
这才是真正的办事。
但陈青兕却要考虑地方百姓秋收,还要顾念百姓春耕,将三受降城分批次建造,将时间拖到了来年的夏天。
在李治看来,太耽误事了。
不过陈青兕将事情办的过于漂亮,兼顾了春耕秋收,将对百姓的影响降至最低。
庙堂上的诸相以及文武官员对此都是一致好评。
因此就算心中不喜,李治也没有任何理由指责,不能说什么。
当然李治也不会责问,作为一个务实的皇帝,陈青兕创造的价值与他这一点毛病,根本不值得一提。
看着陈青兕奏疏中描述的情况,这位大唐天子眼中闪过一丝怒意。
李治并不是一个爱护百姓的仁慈帝王,对于奏疏中地方百姓的惨状并不在意,但七姓豪族侵占土地的手段,触及了他的逆鳞。
随着人口的增长,国内局势的稳定,造就了一大批的贵胄富商,土地兼并的情况已经露出苗头。
七姓豪族的行为无疑是在掘大唐的根,若天下士绅个个如此,那还了得?
“当杀,杀的好!”
李治拍案叫好,看到陈青兕请朝廷派人去调查详情。
他想了不想,直接写下自己的红字朱批:无须调查,去官流放,另择他人
第260章 管住了下半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