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仅是河西走廊的农业有祁连山山脉的高山雪水的支撑,西域地区的农业同样也有天山高山雪水的保障。●⌒,.
这些高山雪水受小冰河影响不会那么大,明王朝将西域地区开发出来,这里的农业受灾情况不会那么严重。
重点还是如何引灌雪水的问题,在西域地区实际上已经有相关的水利工程,这些水利工程是昔日汉人在西域从事农业的时候留下的技术,经过一番发展之后,已经比较成熟了。
西域地区的水利设施主要就是坎儿井,这种井是西汉时期汉人开发西北地区发展起来的。
汉代尤其是汉武帝的主要功绩之一是开发了广大的西北地区。当时把移民实边和修渠屯田作为抗击匈奴侵扰的组成部分,这时西北地区成为仅次于关中的水利重点地区,水利工程技术也大大提高。
如今在吐鲁番盆地,依旧有很多坎儿井存在。叶尔羌汗国之所以拥有农业和手工业,首先就是因为与了汉人留下的灌溉设施,从而有了农业。有了农业的支撑,手工业自然而然的就也涌现了出来。
坎儿井是开发利用地下水的一种很古老式的水平集水建筑物,适用于山麓、冲积扇缘地带,主要是用于截取地下潜水来进行农田灌溉和居民用水。
坎儿井的结构,大体上是由竖井、地下渠道、地面渠道和“涝坝”(小型蓄水池)四部分组成,吐鲁番盆地北部的博格达山和西部的喀拉乌成山,春夏时节有大量积雪和雨水流下山谷,潜入戈壁滩下。人们利用山的坡度,巧妙地创造了坎儿井,引地下潜流灌溉农田。坎儿井不因炎热、狂风而使水分大量蒸发,因而流量稳定,保证了自流灌溉。
后世吐鲁番的坎儿井总数达1100多条,全长约5000公里。而明代吐鲁番地区的坎儿井倒是没那么多,有大片土地没有被发开出来。所以接下来在吐鲁番盆地的农业开发。首先就是修建大量坎儿井,将高山雪水引入地下,然后输送到各片农区进行灌溉,从而开辟出大片大片的棉田。
西域的棉花产量是全国最高的地区。这里的气候非常合适棉花生长,只要保障灌溉和管理,皮棉产量突破100公斤完全是轻轻松松的。而关内各省的棉花亩产,一般都在100左右上下,主要看灌溉条件和管理。西域则是有天然气候上的独特优势。在相同的管理水平和灌溉条件下。西域的棉花产量要高出一截,而且棉花质量也最好。
整个西域开辟个2500万亩以上的棉田完全不是问题,一户棉农经营50亩棉田来计算,需要50万户棉农。
朱由校在紫禁城噼里啪啦一算,50万户棉农算下来,如今准噶尔部占了5万户的定额,还有45万户。
至于这些土地,正好用来安置裁撤下来的边军,如今还有三个镇的边军没有裁撤,正好可以把这些边军安排到西域去。
“宁夏、固原、甘肃三镇军户经过统计之后。实际拥有军户万户,这些边军全部移民西域,每户分配50亩耕地,需要分配土地1150万亩。棉花种植业还有1100万亩的缺口。”朱由校一番计算,发现开发西域还是需要大量移民的。
毕竟西域不仅仅只有棉花种植业,那么大的地方,把水利设施修一修,起码能开发个五千万亩以上的耕地出来。
另外棉花种植业是需要工人的,一户棉农一年下来经营50亩棉田,到了秋天发采摘棉花的时候。一户人家肯定是忙不过来的,毕竟这年头可没有什么机器采摘。
不仅需要农民,还需要工人。
移民是肯定需要的,但是劳动报酬比较低的农业工人从哪里找呢?朱由校很快就把目光瞄准了叶尔羌汗国的那些异族。
干脆搞一个圈地运动。剥夺那些信仰极端宗教的异族的土地。
那些土地就分赏给建立了军功的官兵,这些官兵移民与否并不重要,可以成立一个农业公司来进行生产,把那些异族变成农业工人进行管理。
再用生产兵团开垦一些耕地,就可以把整个西域的农业资源开发出来了。
开矿、修路之类所需的工人,则从关内招募汉民进行了。这些普通汉民没有军功什么的,西域也不是毫无基础的海外地区,就不分给土地了。
第330章:移民西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