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开科取士,光准备工作就做了两年,在这之前,还建立书院,听取朝中以及各郡县官员们的意见,可以说是极为谨慎了。
眼见阻力不算很大,大家对科举就算意见不一,可对此都不陌生,也知道科举的目的所在。
鉴于局面有利,风险可控,李破这才明诏天下,开科取士。
为此李破可没少耗费了精神,办学是一方面,还没少杀了人,去年勾决的人那叫一个多,还有**案没有个着落,中间还搭上了一个礼部尚书。
前任礼部尚书郑善果因怠慢公务,差点被流放**......
这都是科举选才闹出来的首尾,可以说这三四年间,科举一直是朝廷想要办下来的大事之一。
摒弃察觉制度陋习,根除九品中正制余毒,以及稍稍打破一下世族的垄断地位,这些目的现在其实都谈不上,如何能把科举大考好好的办下来,形成一定的惯性,才是朝中努力的方向。
和之前的许多事一样,李破没有着急,一直在仔细的控制着力道,没有用力过猛,也没有迟缓拖沓。
在他看来,事不过三,前两界科考都属于练手,只要臣下们尽力去做,中间发生什么事故,都在他容忍范围之内。
万事开头难嘛,他有这个准备和耐心。
比如说长安书院中发生的一切,已经开始蔓延开来,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这不算什么,当初征求意见的时候,天下还没有这么安稳,很多人其实是迫于形势,没敢出来说话而已。
到了如今,风潮乍起,虽有些突兀,其中有着很多巧合的痕迹,却也在料中。
因为关于科举,有太多的地方可供评说......
其实不光是科举,大唐立国没几年,制度上的改革已经不少,很多地方同样有着利弊难料之处,被人捉住尾巴一顿乱薅,也是常有的事情。
..................
太极殿中,李破用手指敲击着桌案,不紧不慢的问道:“你们说,此事该如何处置才好?”
刘洎道:“士子来京赶考,还没有入仕,便聚众而起,擅言政事,臣以为应该予以严惩,以儆效尤。”
李纲看了看自己的副手,摇了摇头道:“思道在上党半载,煞气盛了些,科举刚刚来到京试,不易大动干戈,不然为人诟病,岂不阻了之后朝廷选才之途。
臣以为堵不如疏,既然科举新立,不如就此开放言路,让人论辩一番,有则改之,无则加勉便是,若些许言语朝中都不能听得入耳,那还谈什么为国选才?”
说到这里,他拱了拱手道:“陛下也说了,此乃好事,既然如此,臣以为可以借势而行,正好离着开试还有几天,听听士子们说些什么,从中善加引导,使士子们晓得朝廷为政宽仁,不会以言罪人。
士子们虽然年轻,可都饱读诗书,并非不明事理之人,体会到了朝廷苦心,将来再行选才,众人定然踊跃参考,如此一来,岂不正合朝廷本意?”
李破点头道:“卿之所言,甚合朕意,就是不知卿有何办法来纾解此事?”
李纲抬头看了皇帝两眼,心说这是胸有成竹了吧?他对此已是深思熟虑,有所看法,不过见皇帝如此笃定,作为臣下,此时该做什么李纲自然明白,不然岂不是白做了这么多年的官?
“陛下英明,应是早已心有定计,何须臣来多嘴?”
大家都是聪明人,一句话下来,他们脸上就都浮起了笑容,刘洎更是在心里给李纲点了个赞......
聪明人啊,确实招人喜欢。
李破心里念叨了一句,笑着道:“京试之前闹出些风波,在朕看来对选才大考而言,并非坏事。
从南齐时的课考,到如今也有几十年了,但论及科举,人们却还是难晓利弊,不说天下郡县,就说朝中之人,有多少真心赞成,又有多少极力反对?谁说的是真,谁又说的假话?
谁说及事务,想助朝中成事,谁又是为了一己之私,夸夸其谈,言过其实?
朕都想借此机会看一看,瞧一瞧。
哼,九品中正制已废数十载,余毒至今
第1159章心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