鹿镇给阳阳的感觉就是——小桥、流水、石板路、白墙黛瓦,典型的江南小镇,深邃宁静古朴悠远,纯朴的民风,明清时期的建筑,袅袅的炊烟,一切的一切,让人忘记了旅途的疲惫。行走在街道中看着古朴店面,木质的门框,好像是穿越到古代,徜徉在历史的河流里,向人们诉说着一段段饱经风霜的历史。
这里已有1700多年历史,明清时期是本地区最繁华的街市之一,有着“小小休宁城,大大鹿镇街”之美誉,是中国保存最为完好的“十大历史文化名街”之一。
松萝水汇入横江处的富来桥便是鹿镇老街入口处,新安江上游支流横江从鹿镇老街南侧由西向东流过,形成传统风水学说里的“腰带水”。
八十年代还能看见河边洗衣情景,不记得谁说了,好像的意思就是久远的刷马桶的声音,听起来都是那么亲切和有味道,不知道是什么味道了,街边油炸臭豆腐的味道?
生于斯长于斯,血脉相连着,已经与她订下了一种爱恨交缠的关系。对于她,我们有时很骄傲,有时很自卑,这矛盾缠成不解之结,就是远远离她而去的人,还会时时在心头。凯丽金的《归家》的音乐仿佛在耳边回荡,那种直管萨克斯的穿透力,并不影响它的委婉缠绵,和这时阳阳的心情不知道为什么那么的契合。
“穿镇而过的狭窄河道,一座座雕刻精致的石桥,傍河而筑的民居,民居楼板底下就是水,石阶的埠头从楼板下一级级伸出来,女人正在埠头上浣洗,而离他们只有几尺远的乌蓬船上正升起一缕白白的炊烟,炊烟穿过桥洞飘到对岸,对岸河边有又低又宽的石栏,可坐可躺,几位老人满脸宁静地坐在那里看着过往船只……它们的历史路程和现实风貌都显得平实而耐久,狭窄而悠久,就像经纬着它们的条条石板街道。”余大师的笔下已经不单单是一个古镇风貌了,把他们都浓缩在一起,每当读起小镇就仿佛活灵活现的出现在眼前,大师笔下已经把它当作一种文化。
一切是那么的安静和祥和,可是小镇却再也不是以前阳阳上学时候的样子了,随着时代的步伐,人们也是越来越烦躁了,再也不复当年的静谧,为了便利大家开始搬离了狭窄的小河边,小河边的房子也逐渐变得斑驳了,虽然破败的感觉却是怎么也去不掉了,但是看起来却更有味道了。街上只是偶尔遇见一两个老人,大部份老铺都是关门闭户,让人恍惚这是在隔世的古村落里,若不是沿街的老铺面格局与那些斑驳残留的老店号印痕,让人想不起曾经是100多种行业、400多家店铺在这里云集经营的那番鼎盛场景。暮秋向晚,虽有些萧索,有些薄凉,但偶尔有风吹过的时候,若再伴有一丝丝细雨,却也像极了一幅江南水墨,黑白间,温婉、自然、淡雅,让人不免忘记了一切。
一个声音打破了阳阳的遐想,“这不是阳阳吗?放假了?呃!不对……你这是工作了,咋这时候回来呢?”同村的在这里拉客的阳阳都认识。
“有点事,今天你拉我回去吧。”阳阳笑了笑。
“好嘞!坐好了啊,包裹你可自己拿稳了!”说话间就启动了摩托。
已是农历十月初的天气,天气已逐渐的转凉了,空气中已能感觉到一丝丝秋天的凉意,夕阳西下,落霞与孤雁齐飞,小山村被笼罩在一片薄薄的雾气里,已有袅袅的炊烟从一个个农家小院里渐渐升起。
倦鸟归巢,村旁那条潺潺的小河,在黄昏日头的余晖映照下缓缓的流淌,放学的小童慢慢的正往家赶去,轻轻的笑声在流水潺潺的相伴下,分外的悦耳动听,整个小山村在暮色映照下,显得那么的温馨和宁静。
连绵的田野和富有淳朴气息的农家院宅,阳阳家在村子中间偏上首的位置,阳阳一到村里,就被几个眼尖的村民发现,立刻七嘴八舌地叫嚷起来。阳阳到了这里立刻就成了点头虫,叔叔大伯的叫个不停,烟是见人就发。这时候的村民大多数比较质朴,但也总有几个碎嘴婆娘喜欢说长道短。
有调侃的:“哟,今天吹的是什么风,把阳阳给吹回来了!”。
有嘲笑的:“阳阳是不是记错时间了?田里的活已经干完了!”
都说养儿防老,其实说白了就是家里的活关键的时候要有人帮一把,像阳阳这样的就会读书的,啥也不能帮上家里的,也是被很多人看不起的
第十章归家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