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希特勒更加相信英国是软弱的。他不会知道他们仅仅是在阅读左翼作家论述战争的经济原因的文章。
英国还有进一步的忧虑:在慕尼黑会议以前,英国人是主张绥靖的和事佬,法国人则不服气地拖着脚步跟在后面。慕尼黑会议以后,情况恰恰相反。庞纳对张伯伦和希特勒私下签订的条约心怀嫉妒,很想胜过它一筹。
很多后人一直以为这个时期的欧洲,英法和德苏的矛盾,已经到了立场分明的程度,而事实上却是,这个时候德国和英法的关系,远远要好于对苏和对捷克等其他国家的友好关系。
里宾特洛甫相信,一项法德友好宣言会进一步动摇英国干涉欧洲事务的决心。所以在12月6日,他访问了巴黎,签署了这样一份宣言。
法德宣言本身并无多大意义,相互表示善意,承认对方的边界;万一将来发生国际纠纷,两国愿意共同商讨。对法国来说,这也许是得了一分,因为希特勒是以这种间接的方式放弃了阿尔萨斯-洛林;而未来的慕尼黑式的交易可能会有其吸引力。
谣言立刻进了一步,据说里宾特洛甫同意不坚持德国对殖民地的要求;作为回报,庞纳则放弃法国在东欧的一切利益。他们的商谈可能并不如此明确,如此阴险。可以肯定的是,庞纳对法苏条约没有表现出无比热诚。关于法国和波兰的联盟又,里宾特洛甫宣称庞纳实际上是否定了那个联盟,庞纳对此加以否认,而真实情况似乎是,会谈中并没有提到波兰。
1938年12月,波兰对法德两国的关系来说仿佛不是什么障碍。他们两人假定波兰是德同的一个忠实的卫星国,但泽问题会在不发生欧洲危机的情况下悄悄地加以解决。这种设想毕竟是波兰人本身就存在着的,难怪里宾特洛甫和庞纳也有这种想法。
法德宣言使英国人忧心忡忡。
他们曾经敦促法国把它在东欧承担的义务削减下来,他们不希望法国整个放弃一个大国的地位。这是个进退两难的困境。如果德国能在没有法国干预的情况下在东欧为所欲为,就可能变得十分强大,法国的安全会马上受到威胁。另一方面,如果法国政府决心不让德国在东欧自由行动,英国为了支持法国就可能卷入战争。
英国人转而采取了他们的老办法,想用墨索里尼对希特勒起节制作用。虽然他们不指望使意大利脱离轴心,但他们相信一个协定会加强墨索里尼的机动能力,使他少依赖一点希特勒,从而能比较自由地重新负起意大利的传统任务,在德国与西方大国之间维持均衡。
显然,英国企图再来一次一战中引诱意大利倒戈的闹剧。
不过现实的情况是,他们其实在用向墨索里尼支付勒索的办法鼓励他提出更多的要求。
墨索里尼及时做到了这一点。他发动了一次要求法国领土的运动,意大利大声疾呼要求得到科西嘉、萨沃伊和尼斯。不论法国人可能多么惧怕希特勒,他们却不怕意大利。对墨索里尼的挑战,他们的反应十分强烈。英国人只不过徒然触犯了法国人,却没有赢得墨索里尼的好感。
1939年1月,张伯伦和哈利法克斯到了罗马,他们是空着手去的。墨索里尼指望以法国为代价获得一些让步,可是他却只从张伯伦那儿得到的却是一项高尚的请求,即要他保证希特勒不会发动战争。
墨索里尼伸出他那个标志性的大下巴,报之以对英国报界的抨击。罗马之行,英国本来的意图是把它作为张伯伦政策的顶点,却反而标志了对意大利幻想的终结。更有甚者,这次访问把墨索里尼朝德国那方面又推了一步,虽然英国人并不知道这一点。在他们访问之后,墨索里尼立刻告诉德国人说他准备缔结一项正式盟约。
相对于欧洲问题的矛盾重重,亚洲问题显然好解决很多。
当英法在看到中国有能力对日本形成反击,能够不通过他们,维护自身的利益时,英法两国立刻改变了他们前一次干涉中日战争时的态度。
两国驻华大使,同时向老蒋表示,愿意介入调停中日战争。
这是他们第一次,在侵华战争爆发后,主动表示愿意帮老蒋进行调停。
即便是上次他们单方面行动,迫使日本暂缓攻势三个月,也没有一直和老蒋协商过,而这一次,中**队仅仅是在徐州战场发起了一
第二百八十五节 国际承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