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不如让范某参加在沪宁一带的狙击战呢,范某出川来,是来打日本鬼子的,可不是闲着没事去徐州游玩的。”
津浦铁路始建于1908年,1912年全线通车。北起天津总站(今天津北站),南至江苏浦口,全长公里,后因故延至天津东站,正线全长为公里,设站85个。
这条战略性公路,对于这个时代的中国来说,绝对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现在听到范哈儿的回答,老蒋还没有答话,一边的何应钦,就立刻接口过来:
“如今从浦口到徐州一线,运输压力还不大,但从浦口到天津,却因为大量车头被日军扣留,导致运输能力大减,所有的火车,都集中在抢运北上的抗日物资,以及南下的逃难国民,所以你部到徐州后,如果想尽快参战,很可能只有自己想办法北上。”
“这怎么可能?”范哈儿脑袋摇得像拨浪鼓。“第七军不算士兵,光是各种辎重物资,就得两个车皮来运。没有火车,难道还让我们的士兵去搬不成?”
有时候,一个国家的战略准备做的够不够,看看这些交通运输上的事情,就能看得出来。
二战中的德国,因为希特勒战前大修高速公路,而没有交通运输的困扰,十成战力,能十成的发挥出来。而二战中的中国,仅仅依靠寥寥几条铁路大动脉,还不一定配备了充足的火车头,在公路和水路不发达的地方,根本无法及时进行兵力调度。后来抗战中诸多不理因素中,这交通不便,兵力调集困难,就是很重要的一个原因。
在津浦线明显不能将第七军及时调度到平津第一战场后,随后的讨论结果,还是决定将老范的部队留在华东战场。
实际上,老蒋对于范哈儿的第七军留下来,也很是高兴。
众所周知,老蒋很有主动开辟淞沪战场的意思,而这个时候,手上能动用的兵力越多,他最后取胜的把握,也就越大。之前想调范哈儿北上,是因为两人此前达成的抗日合作协议时,只说了川军北上抗日,所以不好意思将他们强行留在华东战场。现在范哈儿自己都答应了,老蒋怎么还故意驱赶。
所以很自然的,军事委员会作出决定,让第七军暂时留在浦口营地,暂定任务为协防守军,阻止日军从长江登陆袭击南京。
而至于接下来到底是会是什么安排,范哈儿早已经猜到,当然是参加淞沪抗战了。
不过这时候老蒋的国内派系协调和兵力调度工作,还没有完全结束,所以这战事还没提上日程。
会议最后的决议是在8月4日举行最高国防会议,商讨对日作战问题。
即便到了现在,老蒋和国民政府,为了避免成为交战国中立的理由,还是决定不作出对日正式宣战。因为宣战后,国际社会会对中日两国实施禁运,日本能够自给自足的生产武器枪炮,而中国大部分武器枪炮却需要进口,所以当时的国民政府认为,禁运对中国绝对会是致命打击。
当然,老蒋在是不是对日作战的事实上,还是很现实的,不宣战,也不等于我在打你的时候会留手,宣战了,也不一定等于我会拼了全国人的性命和你死磕。只要战争胜利就可以,至于是不是宣战,那也完全要为战争能不能胜利为前提来考虑。
不过范哈儿,却是非常积极的想推动国民政府对日宣战。
历史上,不管是中国的严格学者还是传统西方学者,基本很少提重庆国民政府对德意日宣战一事。这并不是因为宣战不存在,而是宣战涉及的问题太多了。在严格的历史学家看来,出于对历史的负责,如果只提蒋介石对德意日宣战,不提汪精卫向英美宣战,未免会有隐瞒历史的倾向。西方人不象中国人强调“正统”,而是注重“事实”,政府不承认不代表历史学者不承认。就像法国维希政府仍旧在历史认定存在过一样,汪伪政权同样被西方学者认定存在,只是当时美英政府不予承认罢了。
可能他们看来,当时中国并不是只有一个政府,而是有四个政府(名义上三个):重庆的蒋介石政府,延安的**政府,南京的汪精卫政府,满洲国的溥仪政府。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一半中国人(重庆、延安)加入同盟国阵营反对德意日,另一半中国人(南京、满洲)加入协约国阵营反对英美苏。两个敌对阵营的英美和德意,都收到了自称是
第一百八十九节 宣不宣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