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宋暂承亡金旧制,朝会定期为五日一小朝,十日一大朝。小朝从四品以上文武官与会,大朝除从四品文武官外,还有从全国各地赶来入京述职的“布政使”,巡查各地的“巡检司”,甚至一些德高望重的乡间三老,共商国事。大朝会除了商议国事,还有一个祭天地鬼神的仪式,俗称“小祭”。旧金皇族最初是马背民族,尤为敬畏鬼神,又因连年征战,祭祀繁多。大金皇帝少问政务,尤重祭祀仪式,众臣投其所好,久而久之连朝会祭祀也成为了定制。
小朝会已经结束,宋煌由于初来乍到精神恍惚,直接放了群臣的鸽子,这在群臣看来却是这位皇帝在故意拖延封王事宜。新旧群臣心里都对这位武人皇帝的拙劣把戏感到好笑,无不心想,你躲得过初一,躲得过十五吗?开国大典与正式祭天拜地的登基仪式都还未举行呢!你不能总躲在深宫里不问正事吧?现如今有多少人盯着那张还没坐热的龙椅,你不动,有的是人上窜下跳。
不过不管这些朝臣如何轻视那位武人皇帝,但却无人敢真的不将他放在眼里心上,相反每个朝臣无论表面装得如何,其实打心里害怕恐惧这位武人皇帝。毕竟,这可是一位屠过城的大魔头啊……他们敢用政治手段与之回环较量,但是却绝对不敢公然顶撞放肆。自己不怕死,还怕连累家人亲族呢。所以,一方面这些朝臣们用奏章折子给皇帝施压,一方面又谨小慎微的履行着各自的职责,倒也将大宋朝刚建的万千琐事梳理的井井有条。
这几日,陆陆续续的每天都会有大量的奏章折子被扛到乾书房……的侧殿。在那里,有一群识字的太监战战兢兢满头大汗的将一本本奏折分门别类,整齐摆好,接着又有一些就近服侍过皇帝的太监翻阅奏折,记录重要事件,接着再由一些资历更深阅历更丰富的老太监汇总概括,最终将整理出来的内容书写在新的金叶折子上,由刘陈恩和另外一位曾服侍过景帝的老太监做最后审阅。如此一番下来,最后真正移到宋煌龙案上折子实际上连三十本都不到。
一开始宋煌还怕那些没种的人不能胜任这项工作。但是当第二天查看了成果之后便松了一口气。心想这些太监到底是服侍皇帝的。虽然这些政务要事他们连插嘴的资格都没有,但是不碍他们倾听皇帝和大臣们的交谈啊。数十年耳濡目染,日积月累下来,“纸上谈政”的功夫只怕是如火纯青了。刘陈恩和另外一名叫做曹化恒的老太监也很是尽心尽力,他们两个知道什么折子必须让皇帝看到,就会批上“陛下当亲阅”,而诸如封王之类的折子他们顶多写一句“奏请封王者有多少数”。
刘陈恩活到这把年纪了,不蠢啊,那眼光那心思,可谓毒辣又玲珑!从皇帝让他们批阅奏折这一事他们就知道,皇帝这是要用他们啊!用之一字,怕是有很多讲究的。刘陈恩心知肚明,大概自己提起皇帝御笔的那一刻开始,自己就已经和这位年纪轻轻就是开国皇帝的人捆绑在一起了,荣辱与共不敢说,但是生死同期是一定的了。若是这位皇帝……自己就真的没有那个命再去服侍下一位皇帝了。反之,若是这位皇帝顺顺当当的做下去,自己这把废了一辈子的老骨头,怕是有了真正出头之日了。
有此念想,刘陈恩就拉上了自己的至交老友,曾经服侍过景帝的曹化恒,一同来为新皇帝批阅奏折。在刘陈恩眼里,这曹化恒是个有心人。当初很晓景帝心思,颇为得宠,只因为有一次不知道他脑子如何糊涂了,在景帝议事的时候插了一句“陛下请三思,不可轻信刘大人片面之言”,惹恼了景帝,被下了狱,择期问斩。后来证明曹化恒是对的,景帝也是有些气量的人,放了曹化恒,却也不再用他,而是打发他去“经卷楼”扫地去了。
曹化恒比刘承恩还大一岁,但身子骨精神头却比刘陈恩好得多,递交给皇帝的折子十有七八都是他批过的,刘陈恩则实在年老体弱精力有限,时常看过四五本就要休息片刻。刘陈恩私下里对曹化恒道:“亏得有老哥哥相助,要不然我这老骨头真要给累死了。”然后就感叹,“遇到这位皇帝,也不知道是咱们的福还是祸。”曹化恒应道:“是福不是祸,是祸躲不过。咱们都这把年纪了,还怕甚?”
大片大片的奏折由一堆老中少小太监料理,宋煌只需要阅览汇总的折子,再挑三拣四的看看,做出批复之后就叫人再拿回文昌省去执行,仅此而已。让宋煌松口气的
第008章 项家军,宋家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