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风萧瑟,气氛肃杀。
古今学校,环形跑道大操场正中央的“绿色草坪”上,明哲和陈伏虎两人对峙而立。
白香茗和金玉菲以及其他同学则以他们为中心围成圆圈“坐山观虎斗”。
明哲看着陈伏虎,面带微笑,漫不经心的说道:“陈伏虎同学,你的‘虎形拳’应该有苦练十年以上吧?不错不错!现在至少是个四流高手!”
陈伏虎大吃一惊,连忙问道:“你怎么知道我练的武功?谁告诉你的?”
明哲说的没错!
因为陈伏虎小时候喜欢武术,所以他的父亲陈展鹏就将他送到古今学校国术专业,几乎得到一位“虎形拳”国术老师的真传!
期间,他为了练好“虎形拳”,还特别将自己的名字改成陈伏虎,意思是降伏“虎形拳”的意思。
至今为止,陈伏虎练习“虎形拳”已经有十二年。
只是,这件事,在花都,除了他父亲外,就再也无人知晓,明哲又是如何得知的?
明哲微微一笑,看着陈伏虎,说道:“没人告诉我。我是用眼睛看出来的。”
陈伏虎心里更加震惊,一脸难以置信的说道:“这不可能!世上哪有人只凭肉眼就可以看穿对手的家学渊源武功招式?这还是人吗?这是神仙!”
明哲无奈笑道:“信不信由你!”
“《虎形拳》是一种地方拳术,也称虎桩,是清朝乾隆年间,闽省福县口村人‘李元珠’所创,至今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
“李元珠自幼习武,精于牛法、狮法等诸多拳艺。在此基础上,仿虎之形,取虎之技,贯之以理、融为拳意,精心创编出《虎形拳》……”
“李元珠晚年将《虎形拳》传授给‘郑登光、李昭北’二徒,郑登光擅长‘虎腿’技艺;李昭北深谙‘虎爪’绝招,至今闽省民间还流传‘登光脚、昭北手’之说。”
“郑登光居于永泰地区,仅传郑氏族人。”
“李昭北艺成之后到过福州、西山等地授拳,传人甚众。”
“《虎形拳》在福州、闽侯、永泰、长乐、连江、南平、三明、仙游、莆田等地流传较广。在江西、浙江、广东、香港等地,以及日本、北美、西欧、东南亚一带等国也颇有影响。”
“1897年,日本琉球‘上地完文’来福州跟随《虎形拳》的一代宗师‘周子和’学拳达十三年。回国后,将《虎形拳》与流行日本当地的拳术融汇结合,演变成今天的《上地流·空手道》。”
“虎是中华人心目中的‘万兽之王’。据说只要虎啸一声,则万兽臣伏。猛虎穿林而过时,则风云变幻,山岳震动。”
“当然,上述有关虎的描写,只是文人的夸大其辞,不足为信。”
“不过,虎身形巨,气大雄浑,一起一扑,能于寻丈之外猎取其目标之物。尤其一双虎爪更具惊人力量。”
“是以《虎形拳》讲究刚烈威猛,马步沉实,跟《龙形拳》及《蛇形拳》之柔中异其趣。”
“《虎形拳》是仿效猛虎扑食、跳跃、奔串等动作结合武术中的技击攻防创编而成的。”
“其主要特点是以形为拳、以意为神、以节发劲、以气催力、拳势凶猛、颈喉用颈极其强烈,发劲时怒目强项,虎视眈眈,有怒虎出林,两爪拔山之势。”
“《虎形拳》套路短小、简练、紧凑,步型、步法偏小,以三七步为主。”
“手型上多用爪,讲究手指的功力,多短打硬功。”
“上盘以封门户为主,先守后攻,动作紧凑。”
“下盘步型步法以稳健著称,要站桩步。拳谚讲:‘桩步熟练纯习,做到气沉丹田,强若不倒之翁。’”
“虎桩分‘静桩’与‘动桩’两种,动静结合,静时要有虎踞之势,动时要似猫之灵巧。身型多含胸拔背、沉肩坠肘。身法上要求做到吞、吐、浮、沉,劲由腰发,催达指尖。”
“习练中讲究外练身、基、马,内练精、气、神,其中最注重气的配合,运用丹田之气,以意导气,力随气出,做到形、气、劲、意的完整统一。”
“攻防上强调手法多变、脚步多移,逢桥断桥,无桥造桥,逢空则补,突出近战短打,防中带攻,
第031章 国术比试:虎形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