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06章 争论
文华殿中。
这个结论得出来之后,在场的诸多大臣们,神色都不由得十分感慨。
要知道,就在两年多以前,还是在这文华殿中,军报到京,太上皇被掳,文武大臣死伤殆尽,数十万大军尽数覆灭,区区瓦剌,气焰竟嚣张至要动摇社稷,紧逼京城的地步。
但是如今,短短不到三年的时间,大明国力渐起,政治清明,君明臣贤,可是草原却早已经分崩离析。
虽然说,这当中有杨杰的功劳的,但是严格意义上来说,杨杰的所作所为,更倾向于是催化剂的作用。
毕竟,脱脱不花和也先的芥蒂早存,阿噶多尔济对汗位也早有觊觎之意,草原各部相互之间,矛盾也始终存在。
虽然尚不清楚瓦剌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但是,假若也先之死是真的,那么十有八九,也是遭人背叛,换句话说,瓦剌内部,也并不安稳。
这殿中的诸多大臣,其中有相当一部分,当初是不赞成开放互市的,毕竟,大明自从仁宣之后,执行的一直是全线防御的保守策略。
这种保守,不仅仅是人不犯我,我不犯人而已。
随着三杨时代起,彻底将精力全数转到内政当中以后,大明在最重要的边防策略上,就完全变成了依托坚城而守,绝不主动出击。
这种策略,到底是对是错,一直以来朝堂上都争论不休,但是,它的坏处是显而易见的。
既然不需要主动出击,那么草原上发生的所有事情,就都和大明没有关系。
这直接导致了,大明的诸多文官,甚至包括一些重臣在内,对于边事完全不了解。
就如现在一般,论智计筹谋,范广和在场的任何一人比,都是大有不及。
但是,论对边境局势的判断,他才是所有人当中最准确的。
这不是个人能力的问题,而是信息差的问题,范广出身边境,这些年以来蒙古各部和大明摩擦不断,所以对于范广来说,对蒙古部族越了解,他手下的这帮兵士活下来的可能就越大。
即便如今已经入京为官,但是,他仍然保留了这个习惯,兵部的各种消息,军报,他总是定时查阅,所以在这种时候,才能立刻做出判断。
与之相对的,便是这诸多文臣,在保守防御的策略之下,边境即便是有摩擦,也是小打小闹,所以,真正愿意沉下心思去研究边境局势,草原各部的情况的,寥寥无几。
往好了说,这些大臣是把有限的精力,用到了更重要的内政上头,但是,往直白了说,这些大臣就是心中的那股傲气作祟,让他们压根不愿意去了解这些。
不仅他们自己不愿意了解,而且,还希望大明能够彻底跟这些草原部族断绝往来。
总结下来一句话,这帮蛮子爱怎么的怎么的,只要不没事过来打仗,他们自己爱怎么打怎么打。
正因如此,当初天子要开放互市的时候,很多的朝臣打心底里就是抗拒的。
这一点,或许他们自己都没有意识到,说什么祖宗成法,有资敌之嫌,都不过是借口而已,他们心中真正的想法,只是觉得压根没有必要。
大家各顾各的,何必要弄这么多麻烦事,去冒可能让草原部落坐大的风险。
这殿中的许多大臣,其实当时也隐隐有这种想法。
只不过,天子手段高明,在朝堂上合纵连横,威逼利诱(bushi),一番拉扯之下,最终让群臣不得不捏着鼻子答应下来。
但是,打心底里,很多大臣的想法还是没有改变,觉得天子这是在胡闹。
然而,如今脱古思猛可的这封信,却让他们意识到,自己之前的想法,似乎是有些天真了。
要知道,草原内乱的时候多了去了,那么多的部族,各种矛盾,世仇,为了生存而争夺牧场,战火几乎就没有停止过,尤其是在汗位更迭的时候,每一次都伴随着血腥和混乱的杀戮。
但是,不论是那一次草原内乱,这些草原部族,都几乎想不起要向大明求助,哪怕,很多部族早已经对大明宣誓臣服。
可实际上,对于他们来说,臣服并非是真正
第1006章 争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