玺印这东西,从出土实物来看,商代就有,所以西周初期出现玉玺,这一点并不奇怪。
至于印文,这里头叫“之玉”,不是“之印之玺”之类的,也算正常;“玺”这个字,本来就是“尔玉”,“之玉”和“之玺”,差不多一个意思。
这里头不太正常的是,西周初期,好像还没有“传国玉玺”,也就是一个玉玺从国君这儿代代往下传;那时候基本都是私人的玺印,就算某任巴国国君有自用玺印,也不会传下去;他去世之后,他儿子用印会自己刻一个。
出现不是代表一个人、而是代表国家权力的“传国玉玺”,应该是从秦始皇开始的。
在西周,哪怕是周王室,也没听说有什么玉玺是一代代往下传的。
怎么巴子国会出现这么一件玉玺呢?
就着这个疑问,吴夺的脑子忽而回了一下小路,“我说,会不会这并不是代代相传的,而是这一位巴国国君,他的名字就叫‘姬传’啊?”
“不会的。”宁霜轻声道,“如果这个国君叫姬传,是他的私印,前头会加上表示国君或者爵位的名头的。”
“噢。”吴夺点点头,突然间的脑回路看来就是欠周全。
这时候,吴大志忽而又拿起了金盒,“底面还没看。”
之前他们拿出金盒简单看了看表面,没有看底面就打开了;而后看到玉玺,注意力都集中到玉玺上,确实一直没看底面。
底面居然有铭文!
而且和玉玺印文是一样的字体。
底面的铭文和其他面的纹饰不同,其他面的纹饰是铸的,底面的铭文则是刻的。
铭文还不少,一共有二十多个字。
大致意思是,周武王姬发在首任巴子上任之前,赏赐了上佳的黄金和玉石,首任巴子就制作了这样的金盒和玉玺。
这句话的表面意思是这样,但是大家都读出了隐含的更深的意思。
姬发赏赐黄金和玉石,若没有其他交待,首任巴子怎么能“心领神会”做成金盒和玉玺?刻上了如此印文,而且以盒装玺郑重其事。
这哪是在简单的赏赐?这是在交代权力掌控。我姬姓宗族子孙控制巴国,必须保证代代相传,不能让巴国的原住贵族夺权!
如此一来,巴国国君为什么会出现这个“传国玉玺”,那就有来源了。
同时,这些铭文中,还包含落款,也就是谁刻的。
刻字之人,或者说让工匠刻字的主持之人,显然不是首任巴子,从铭文内容的叙事方式和落款方式都能看出来。
而且,从刻痕来观察,刻字也应该晚于制盒时间;不是一般的晚,所差年份得几百年。
落款中包含的名字是“姬弇”,而且前头也有“子”的爵位表示,那就说明他也是一任巴国国君。
“这位‘鸡眼’,作为一任巴国国君,却把‘传国玉玺’这么给藏起来,说明当时的处境不大行了啊。”吴大志搞清楚刻字铭文之后说道。
“姬弇”这个名字,发音的确是“鸡眼”,读起来很容易感到别扭。
吴夺接口道,“而且,既然是在巴蔓子的巴王庙之下秘密建造如此空间,那这位,可能就是巴蔓子赴死之时的国君。”
随后,众人便接着话头讨论起来。
这事儿也不难分析。到了战国中期,估计姬姓巴国国君的掌控力已经很弱了,巴蔓子当时应该是掌控一定的军权,这在一定程度上,是能威胁到姬弇的,最起码从姬弇的角度来看是这样。
同时,当时巴国内乱,姬弇甚至可能差点儿被拿下,是巴蔓子请楚国援兵平息了内乱,平息内乱之后,巴蔓子以人头换取了不必割让三城。
此事之后,姬弇应该更加感到了权力的岌岌可危,于是选在远离国都之外,搞出了这么一个“秘密基地”。
兴建巴王庙,不能以他的名义,得以民间的名义。
选在水下,难度大了点儿,但是“安全”。
在兴建巴王庙的同时,暗造密道,又搞出了这么一个“地下工程”,除了秘藏“传国玉玺”,还会秘藏金玉珠宝。这些东西,许是为了应对大权旁落
第630章 千年往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