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路一指明,剩下的就要见机行事了。
各家自回去准备,私下里也都商量好,别闹出什么事来。
比如你收土筐真把朝廷规定的钱给了、我却根本不给钱白拿然后去朝廷那领钱,这就不好。
正所谓,不患寡而患不均,要克扣就一起克扣,可不能我干你不干。
很快,两淮获得秋雨结束了,浩浩荡荡的徭役开始了大顺举国之力的工程劳作。
今年运气很好。
可能老天爷是看两淮的百姓惨了快600年了,一时心里不落忍。
秋季竟然既没有秋汛,也没有台风,更没有海潮漫卷。
当真有一副时来天地皆同力的意思。
从洪泽湖的高家堰到海边,三百里的广阔土地上,趁着秋雨结束、枯水期即将到来的机会,大顺旧制度下几乎是举全国之力的动员力量的极限,在这里展示出来。
这样的好机会,刘钰自然不会错过。
他邀请了一些西洋人,乘坐热气球在高空俯瞰了一番这样的壮观场面。
虽然他知道,真正懂行的,知道大顺朝廷极限的,这会适得其反。这会看清大顺的动员力量极限。
但现在没有真正懂行的。
真正懂大顺朝廷全部政策、体制和运行逻辑的西洋人,此时并不存在。
于是在这些人眼里,这就像是一场大顺的武力展示和恐吓。
刘钰说,这只是大顺的一个省,而大顺有十几个、二十几个这样的省。意思就是说,大顺的极限动员力量,是现在这种壮观场面的十几倍、二十几倍。
一时间,友邦惊诧。
惊诧莫名,直呼大顺不可战胜。
尤其是一些代表荷兰金融资本的荷兰人,看完之后,心里对大顺政府的国债偿还能力迅速调高。
对大顺国债的信誉也评了个最高。
如果都是百分之五的利息,且如果中英都需要贷款的时候,他们会选择把钱借给大顺而不是英国。
飘在天上看的,和脚踏实地看的,总是不同的。
在王监生等乡绅承包的河段上,真正脚踏实地干活的百姓,至今为止只知道两件事。
第一件,朝廷要修运河,让百姓编织土筐,每家按人头都要编织一个,统一交到老爷手里,再由他们运到要修的河段这边。如果不交筐,就要缴纳30文的筐钱。
第二件,这里真的给吃的,每天都有高粱米和地瓜窝窝,最关键的是每天的咸菜是管够的,一人半个大腌萝卜。
这些租佃土地的百姓,平日里就很羡慕那些煮盐的灶户。
虽然朝廷撒出去的那些测绘学生,给出的报告是带有“潸然泪下”情绪的【灶户穷困,吃的最多的菜,是生蛆的虾米酱。我这辈子都不会再吃虾米酱,白花花地在上面扭动,他们却毫不在意,说只要不是长尾巴的就能吃,可以把拖着长尾巴的挑出去】
【他们夏天里根本不穿裤子和衣裳,完全没有上厕所的意识,甚至在取卤的地方随地拉尿,所有人的脚和腿都像是紫铜的颜色,干巴巴的和树皮一样】。
但,至少,对这些租佃土地的百姓而言,咸的生蛆的虾米酱,是管够的,嘴里不淡。
如今自己也实现了盐自由,如何不高兴?
总的来说,他们对现在的工作,基本上是满意的。
而满意的根源,又源于刘钰的故意漏风政策。
这个故意漏风政策,注定了每多干一天活,乡绅就多赚一天的粮食券。只要在规定的时间里,把活干完就行。
固然干不完要受到极为严重的责罚,甚至可能要倾家荡产甚至被扔到西域戍边。
可要是干得快了,他们也没好处,早完工一天,就少卖一天的粮食差价。
被乡绅组织起来的百姓们,就按照每天恰好可以完成的量,趁着枯水干燥的季节,一点点地向前挖着。
朝廷这边的人很少来,除了数数人头外,也就提前画线,或者检查深宽的时候来看看,每隔一段时间检查一下进度。
干活的百姓,每天都按时按点的上工下工。
第六九二章 超额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