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速中文网 > 军事小说 > 新顺1730 > 第六七三章 猜疑链(下)

第六七三章 猜疑链(下)

    那说客闻言,故作惊诧道:“国公何等样人,难道也信这样的话?”

    “前朝尚有五年平辽之豪言呢,但实际又如何呢?他们如何保证盐政一定如他们所想的那般,只要改革,便可多利几十万?”

    刘钰似笑非笑地看了说客一眼,盯了片刻,慢悠悠道:“你的意思是说,一定不行?”

    说客忙道:“回国公的话,还如刚才所言。行,也不行。小人斗胆试为兴公言之,若无道理,小人这里离开,再不做这口舌之事。”

    见此,刘钰心想还是自己的态度让这些人产生怀疑和误解了,否则的话,他们应该明白一个最基本的道理:很多事,讲道理是没有用的。

    但既然对方已经掉进圈套了,明知道这番话都是如之前“给蜀盐加薪柴税”、“查禁闽粤晒盐法”之类的扯淡言论,可刘钰还是假装收了钱需得给人个机会才是。

    “国公明鉴,这行与不行,要分开来看。”

    “淮北,行。”

    “淮南,不行。”

    “但恐天下人觉得,淮北行,则必可移此政于淮南。”

    “然而,一来,古人云: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枳橘如此,盐政亦如此,淮北可行之法,怎么就能得出结论,证明淮南一定行呢?”

    “二来,天下愚者多矣,多以为淮北可,则淮南必可。然而淮北之盐,不过三十五万引;淮南之盐,数倍于淮北。一旦其政移于淮南,盐政崩溃,则势必大乱。”

    “昔者,王荆公以为,盐山等地既已行青苗法,且效果显著,遂以此为论,以为全国皆可。然而结果如何呢?”

    “再者,本朝开国之初,太宗皇帝之训,移民辽东,于苦寒之地当多种玉米等物为食,以为此物不苛土地,秸秆又可烧柴喂牛,极佳。然而,所结穗棒,不过三寸;穗未成熟,霜寒即至。乃至于许多戍边之民,煮其种籽造绝产之霜,而求归乡。”

    “这都是一样的道理。在这里行,怎么能得出在那里一定行呢?然而这样的道理,便如太宗皇帝、王荆公那样的人物,尚且不能够免于误判,寻常人又怎么可能明白这个道理呢?”

    “我言行,便是说,淮北若行新政,必可行。”

    “但,淮北与淮南不同,所辖范围不同、道路交通不同,淮北能行,淮南未必就行。”


    “一旦淮北行,则天下人必以为淮南必可,这才是要提防的地方。是以我说,行也不行。”

    “天下愚民太多,悠悠之口难防,到时候淮北真的行了,那些人又怎么能够理解淮北和淮南的区别呢?”

    “索性,淮北行也不行,此方为上上之选。”

    按照正常的说客讨论,这时候刘钰就该问“淮南为什么不行呢?”

    但刘钰没问淮南为什么不行,而是问道:“如你所言,你也认为淮北可行?”

    这说客来之前就明白,这件事是傻子都能看出来必然行的事,要是在这件事上硬顶、非说不行,那也实在没必要说下去了。

    他当即郑重地点了点头,示意确实,他也觉得淮北改革一定成功,然后就给出了自己的理由。

    而这个理由,就非常有意思。

    既然大顺盐改的目的,是打击私盐,那么一切都要围绕着这个问题来。

    盐改派认为,官盐卖不动的原因,是这群总承包商吃得太多,所以官盐太贵。所以,改革的重点就放在这些总承包商身上即可。

    说客则认为,官盐卖不动的原因,是因为私盐太多。因为官盐收税,所以无论怎么样,私盐都比官盐便宜。

    而淮北地区官盐卖不动的主要原因,不是因为总承包商吃的太多。

    而是因为漕运。

    长芦盐场的盐,通过漕运这条渠道,源源不断地进入到运河两岸,严重侵袭了淮北盐区。所以才导致淮北的官盐不好卖,数据看起来非常难看。

    总结起来。

    就是说,盐改派认为,主因在总承包商,走私是次因;而盐商派则认为,走私是主因,总承包商是次因。

    如果不把主次因果弄清楚,那就没法在改革上做出针对点。

 



第六七三章 猜疑链(下)  
望舒慕羲和推荐:  
随机推荐:  全民游戏:从丧尸末日开始挂机  乡村小术士  寒门宰相  阿兹特克的永生者  老实人逆袭2003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热门推荐

搜"新顺1730"
360搜"新顺1730"
语言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