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速中文网 > 其他小说 > 最终诊断 > 616.肯定有问题

616.肯定有问题

    测试广告1

    今天值班,略忙,65改了明天解禁

    近期,jaapsyhiatry和nature旗下的leularpsyhiatry不约而同发文,通过多达几十万人的大样本研究,探讨晚睡与精神健康尤其是抑郁障碍之间的关系。乐笔趣 www.lebiqu.com

    leularpsyhiatry发表的关于晚睡与精神健康的论文

    你的睡觉时间不一定符合身体需求

    在百万年的进化中,人类的生物钟为了适应自然的昼夜节律,会在一个相应的时间段内震荡。而我们的身体代谢——包括神经内分泌——会根据这个生物钟来运作,比如在某个时间段分泌某种激素或释放某种化学因子,来帮助或者促使我们完成神经活动以及其他代谢活动。

    在这个层面,目前研究发现,人类当中有两种类型的生物钟,一种是早睡早起“百灵鸟”型,一种是晚睡晚起“夜猫子”型。前者的生物节律更加接近自然节律,与正常日照循环的相位差不太大。而后者的生物节律相位较长,导致与自然节律出现了相位差,因而容易产生一些问题。

    当然,“夜猫子”型的节律并不是夸张到了昼伏夜出或者半夜两三点还在蹦跶,现有研究发现,一般情况下,晚睡型和早睡型之间的相位差大约是2小时。所以如果长期半夜两三点没有睡觉,并不是因为昼夜节律是夜猫子型,可能是出现了严重的生物节律异常,需要治疗。

    除了生物节律之外,在大规模电气化的当代社会,还存在着社会节律——普遍存在的夜间光照让原本的自然光照时间大幅度延长,过去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节律被打乱。这种状态使得生物节律和社会节律之间出现了时间差,这样的时差导致了相当多的睡眠问题——尤其对晚睡型节律者。

    早睡型节律的人精神健康更好

    jaapsyhiatry和nature旗下的leularpsyhiatry发布的两篇研究得出了同一个结论——早睡型生物节律的人,精神健康情况更好,后者的研究提示,这一类人群比晚睡型健康程度高29%。

    在jaapsyhiatry的研究中,研究者通过两家大型基因库的4万例样本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发现拥有早睡型基因的人,其发生抑郁障碍的风险较平均水平下降23%,统计数据显示,这部分人睡眠时间中位点每提早小时,风险因素可下降为原先的0.77。研究者将研究范本缩小为重性抑郁障碍临床诊断的患者之后,这一趋势依然奏效。

    这篇文章的研究结论认为,拥有早睡型基因的人,发生dd的风险更低一些。

    在leularpsyhiatry的研究中,这个结论得到了进一步的细化。这份研究中,研究者调研了449,660基因数据库样本,其中62.6%为早睡型。在这份调研中,早睡型人群的特征显示为女性、较低的bi、吸烟者较少。


    研究者统计发现,早睡型人群与晚睡型人群相比,抑郁症状出现的风险为0.79,抑郁障碍风险为0.4,复合性国际诊断交谈检查表和患者健康问卷9诊断标准下的抑郁障碍严重性出现下降,广泛性焦虑障碍发生风险为0.3,焦虑障碍严重性也同样下降。

    也就是说,早睡型的人群,抑郁、焦虑的风险较晚睡型更低,发生疾病后其病情严重性也更低。

    另有研究发现,晚睡型人群发生精神分裂症和adhd的风险更高。

    为什么晚睡型的人精神健康风险高

    晚睡型生物节律者,本身其节律相位就比自然节律更长,也就是如果要适应其自身的生物节律,那么他的作息会和自然光照节律产生一定量的错位。而同时自然光照节律又影响人类的代谢调节。

    也就是说,晚睡型节律者其生物节律和自然节律之间本身存在着矛盾,而不像早睡型节律者,生物节律基本与自然节律吻合。在这种错位之下,晚睡型节律者的精神健康风险因素本就已经升高。

    目前的社会节律总体要求早起,这一节律更适应早睡型节律者的需要,使得晚睡型节律者被迫早起,形成一种强制的时间差,甚至出现严重的睡眠不足、形成睡眠债务、导致发生睡眠障碍以及种种情绪障碍甚至精神病性疾病。如果晚睡型节律者尝试在周末补眠,偿还睡眠债务,则会在之后的工作日进一步导致节律紊乱。研究人员发现,周末补眠的晚睡型人员可与工作日形成3小时的时差,且睡眠时间远高于工作日。

    社会节律和生物节律在晚睡者当中形成的时间差可达到3小时

    比较幸运的是,总人群当中,早睡型人群数量偏多,且随着年龄的改变,人类的生物节律会发生改变,一些青春期或青年期为晚睡型的个体,在年龄增长之后,生物节律会逐渐转向早睡型。有研究表明,晚睡型人群当中,男性占比更高,因此总人群统计显示,男性睡眠类型通常比女性晚,但是到40-50岁以后,这个差异会消失。

    但是,对于早睡型人员来说,如果被迫晚睡,同样也会发生精神健康受损的风险。

    目前,临床上已经观察到,睡眠和生物钟中断或紊乱,将会导致认知功能下降,人的警觉性、注意力、记忆力、反应能力和决策等高级执行功能会受损。昼夜节律受损,将会影响神经代谢,导致参与情绪调节的神经递质系统的节律活动发生改变,从而引发情绪障碍。而由于部分精神疾病,比如抑郁障碍、焦虑障碍、精神分裂症等本身与失眠高度相关,反过来又将进一步破坏昼夜节律和睡眠节律,使得神经内分泌进一步受到影响,发生恶性循环,加重疾病。

    中国睡眠研究会206年公布的睡眠调查结果显示,中国成年人失眠发生率高达3.2%,超过3亿中国人有睡眠障碍,且这个数据仍在逐年攀升中。209年发表于lapsyhiatry的研究显示,中国人当中精神病的终生患病率为6.6%(95%置信区间:3.0–20.2),尽管相对较低,但在庞大的人口基数面前,患者数量巨大,达到了2亿3千多万。其中焦虑障碍终生患病率7.6%,抑郁障碍终生患病率6.%,都在亿左右。

    精神健康与环境和人类行为有较大关系。社会节律要如何更适应人群的生物节律,来保障大多数人的健康,这甚至超越了医学范畴的庞大课题。

    北京某医院的自助挂号终端前,王大爷正在熟练地点选着自己需要的医疗服务,短短几分钟,包含就诊信息的挂号凭条就从终端打印出来。

    王大爷是该院消化科的老病人了,随着医疗服务的不断发展,他深切感受到了科技带来的便利。回想多年前的看病历程,王大爷感慨万千:“以前看病,要很早就到医院排队挂号



616.肯定有问题  
号西风推荐:  十九世纪就医指南  
随机推荐:  开局签到荒古圣体  联盟之从妖姬辅助开始  西游:人在天庭,朝九晚五  大唐第一杠精  叩问仙道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热门推荐

搜"最终诊断"
360搜"最终诊断"
语言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