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说李自成知道高欢的意图,但是除非他要放弃河东,否则就只能接受。
现在清军攻击河东,李自成没有选择,他必须接受高欢的好意。
为了改变大顺的被动局面,李自成深思熟虑之后,还是觉得向高欢采购火器、兵甲、粮食,用来抗击清军。
清军现在打他,乃是因为南下受阻,才掉头攻击河东。
如果大顺军能够在河东挡住清军,给予清军巨大杀伤,那么清军会不会收兵,重新去打明朝呢?
因此,虽然知道高欢祸水西引,还拿自己当挡箭牌,赚自己的钱,但李自成还是决定花钱从高欢手中购买军资。
这一是他钱确实也多,放在那里不能当饭吃,二是他确实想守住河东,三是采购军资,还有和清军作战,能够提高顺军的战力。
况且,高欢现在占他便宜不要紧,只要顺军在河东挡住清军,等清军南下攻打高欢,那时候就该高欢求他,该他战高欢便宜了。
宋献策的太原之行很成功,李自成为了抵抗清军,拨款二百万两,用来向河南军政府采购军资和粮食。
自从南北朝开始,南方的生产力,就超过了北方。
在明朝,南方的物资,不仅能满足南方的需要,还卖到北方和海外。
宋献策回到洛阳,军政府控制的商号,立刻开始从南方收购物资、粮食,然后转手就卖给了李自成。
于此同时,军政府控制的军工作坊,也加班加点的扩大生产和产能。
在高欢看来,黑火药制造的火器,技术含量都不高,很容易仿造。
这就像红夷大炮? 传到明朝后? 很快又传到清朝。
高欢在开封使用铁壳雷后,便知道李自成和满清很快就会仿造。
这是不可避免的事情? 战争会促使双方的兵器和技术? 不断的进步。
既然避免不了,被清军和顺军学去? 高欢便直接卖给李自成,趁着他没有之前? 扩大产能? 培养工匠,降低生产成本。
顺军和清军一月能造一百枚,高欢这边便要能造一千枚,成本还低? 与他们比生产能力? 拼国力,拼消耗。
军政府各工坊,得到了订单,立时开足马力生产。
一时间,孟津渡口? 每日渡船不绝,而在晋南吕梁山脉的山道上? 大队的民夫,则将一车车的粮食和军资? 运往晋中,支持着顺军抗清? 行成了一条顺军的生命线。
随着大批军资和粮食运到晋中? 原本进展顺利的清军? 逐渐发现顺军的抵抗越来越激烈,也越来越难打了……
南京。
高欢在安排好河东事宜,以及布置好黄河防务之后,便带着二十万联军,簇拥着朱由崧,开始了上京之路,要成为控制天下的男人。
二十万人马,浩浩荡荡,声势浩大,沿途州县纷纷倒戈。
上次高欢过来,扬州盐商因为对高欢的轻视,损失了五百万两,沦为高欢的打工人。
这次高欢才到淮安,扬州盐商就开始派遣人员过来接洽,表示支持弘光政权。
有了盐商的支持,弘光政权等于就有了钱袋子,大事便已经成了三成。
而随着扬州的支持,也就表示整个江北,都倒向了弘光朝廷。
这时,消息传到南京,潞王监国,还有钱谦益等人开始不安起来。
此时在南京皇宫内,潞王看着高欢、黄得功、刘良佐、刘泽清等一百多位将领,联名让他退位归藩的檄文,内心深感恐惧。
“钱阁老,当初你不是这么说的啊!”朱常淓发现情况,并非像东林党许落的那样,不禁惊惶质问。
高欢选择福王朱由菘,东林党选择潞王朱常淓,双方意见不同,可选择何人为帝时却有一个共同点,那便是朱由菘和朱常淓都不是雄主。
高欢要把持朝政,东林也想把持朝政,两边都不可能拥戴一个英主上来。
弘光帝朱由菘,在清军南下时,弃南京而逃,而潞王朱常淓比朱由菘还不如,在杭州城直接就投降了清军。
当时明军方国安部与清军激战杭城下,朱常淓害怕得罪
第414章搞臭高有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