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起的杀伐的确是让人震颤,可他的忠心也让人为之钦佩。
辉煌的战功让白起成为了秦国的守护神,大秦武安君。
秦昭襄王四十五年公元前二百六十三年,白起攻占韩国野王,由此上党通往都城的道路被绝断。
韩国国君韩桓惠王见状,命上党郡守冯亭把上党郡献给秦国,以求秦国息兵。
冯亭不愿降秦,同百姓谋议道。
“上党通往外界的道路已被绝断,我们已不可再为韩国百姓了,秦军日渐逼近,韩国不能援救,不如将上党归附赵国,赵国如若接受,秦国愤怒必攻赵国,赵国受敌一定亲近韩国,韩,赵联合,必可抵御秦国。”
于是冯亭派人联系赵国,愿挟上党百姓归赵。
赵国国君赵孝成王得知此事,与平阳君赵豹商议,对此赵豹的态度却是拒绝。
“此事不可,一旦接受上党,其带来的祸患一定大于得到的好处。”
他认为冯亭不将上党交给秦国,是想嫁祸给赵国,接受它带来的灾祸要比得到的好处大的多。
对此,赵孝成王又召见平原君赵胜和赵禹商议,二人的态度则和赵豹截然相反,力劝赵孝成王接受冯亭的上党郡,理由则是。
“发动百万大军作战,经年累月的攻打,也攻不下一座城池,如今坐享其成得到十七座城池,这是大利,不能失去这个机会。”
闻言,赵孝成王又问平原君赵胜。
“接受上党的土地,秦国必定派武安君白起来攻,谁能抵挡?”
赵胜则回道。
“别人难与白起争锋,然廉颇勇猛善战,爱惜将士,野战虽不如白起,但若是守城则完全可以胜任。”
廉颇也是战国四大名将之一,并且赵胜对于他的评价十分正确。
要说野战,廉颇的确不是白起的对手,可要是守城,那挡住白起还是足够的,毕竟廉颇也不是虚有其表之人。
于是,赵孝成王听从了平原君赵胜的建议,封冯亭为华阳君,派平原君赵胜去上党接收土地,同时派廉颇率军驻守长平,以防备秦军来攻。
赵国的一系列动作,自然是惹怒了秦国,为秦赵两国的长平之战点燃了导火索。
廉颇在抵达长平后,亲自布置了三道防线。
第一道是空仓岭防线,第二道是丹河防线,第三道是百里石长城防线。
三道防线东西数十里,星罗棋布,互相连接。
而秦军一开始派遣的将领并不是白起,而是王龁。
公元前二百六十一年,秦昭襄王派王龁率军攻取上党。
在王龁抵达长平后,秦军和赵军的第一次遭遇战,发生在第一道防线以西的山谷。
混战中,秦军斩杀赵国前锋,突破空仓岭,攻占赵军前线重镇光狼城。
赵军于空仓岭陷落后,秦又夺取西垒壁,使空仓岭南北几十里防线西垒壁完全陷落。
面对势不可挡的秦军,赵军连战不利,损失很大。
廉颇见状,在重新分析敌我态势之后,发现地形因素不利于赵军,而秦国补给线远比赵军漫长,后勤保障比赵国困难,决心放弃不易防守的丹河西岸阵地,全军收缩至丹河以东的第二道防线,构筑壁垒,决心以逸待劳,以图挫动秦军锐气,坚守待变。
改变战术之后,秦军的确是陷入了苦战,无论怎么攻打都突破不了丹河防线,从这点来看,廉颇的战术是完全成功的。
而秦赵两军也因此形成对峙局面,战争一直持续了三年,双方都被死死拖在了长平。
相持三年的消耗战,对两国的国力都是一个考验,而当时赵国的粮食产量只有秦国的三分之一。
长时间的僵持,让赵国有些难以坚持,更急于结束战争。
正因为此,在这个关键时候,赵孝成王逐渐失去了耐性,对于廉颇的防守战术也越来越不看好。
他想要与秦军决战,尽快结束长平的对峙局面,所以,赵孝成王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那就是换将。
这一决定不能说错误,因为现实情况是,赵国的国力的确比不过秦国。
第一百六十五章 长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