测试广告1
琼林苑。墨子阁 m.mozige.com
此时苑内热闹非凡。
因为今日琼林宴,本就为新科进士所设。
所以能来者,皆身着簇新进士服。
坐在主位的,自然是今科状元曹辰曹子昂。
今日琼林,他便为主角。
再依次依照名次,榜眼、探花、二甲第一名、第二名、第三名……一溜的排下去。
此次科举会试共录取三百二十三人,崇明帝亲点一甲三人,二甲四十八人,三甲二百七十二人。
但凡通过会试参与殿试的学子,一般都不会被刷下去,除非你作死,所以之前科举换题后,那些未中举的学子才会如此抗拒,甚至于忘却了赵昕的身份来质问赵昕。
通过了殿试的读书人,都被称为进士,进士的第一名是状元,即殿试的第一名为状元,一甲进士及第,二甲进士出身,三甲同进士出身。
在这个读书人掌握世间大权的时代,没有进士身份,一切都是虚的。
连进士身都还未得,其实还算不得真正的读书人……
琼林宴,纵然出身再高,也只以功名年岁为序。
不过,今科状元曹辰曹子昂并没有与太多人交流。
不是他崖岸自高,实在是……
众人金榜题名后的火热心气儿还未消尽,此刻也只将彼此同等身份的放在眼里。
譬如一甲进士多与一甲进士平等聊天,与二甲进士聊天时,则多了层俯视。
二甲进士多与二甲进士聊天,与一甲进士聊天时,则多了分卑微……
别瞧状元神气,过些日子吏部选官时,这些新科进士们大多会发现,他们远没自己想的那样重要。
众所周知,读书人从考中进士到正式为官还有一段相当长的过渡期,事实上,官职是有限的,远不能接纳源源不断的进士们。
这一科新科进士,其人数有三百余人,而官员退休的人数要低于进入官场的人数。
对此,大乾朝对于进士有着严格的规定和合理的安置办法。
优秀进士安排进入翰林院“重点培养”。只有一甲的前三名,即状元、榜眼、探花能马上安排官职,其余的则分送各衙门办事,状元马上授予修撰(从六品),榜眼和探花是编修(正七品)。
同时也会选拔一批进士进入翰林院,担任庶吉士。庶吉士并非正式官职,而相当于翰林院的实习生,在翰林院里自学或者跟从前辈翰林深造,此举称为“选馆”。
翰林院的官员俗称“翰林”,这是大乾朝场颇为清贵的职官,因为亲近帝王,有大把机会给帝王讲课。做文学侍,从何接受特殊任务,翰林们不仅能在皇帝面前展示自己,还能开阔眼界、锻炼能力。帝王对翰林很优待,入宫办事的翰林参加宫宴,往往和一品高官同坐。
更为重要的是,自前朝开始,由翰林院转任高级官职的人很多,大乾朝亦是沿袭了这一制度,规定“非进士不入翰林,非翰林不入内阁。因此,新科进士能进入翰林院,称得上是“正途中的正途”。
没能进入翰林的进士要分到中央各部和地方州县。这些人包括朝考成绩不佳、没能当上庶吉士的进士,也包括散馆后没能在翰林院“转正”的庶吉士。
这些人一般都很想留在京城,被分配到中央六部、府、院、监台等处当京官。
大乾朝有句官场话“人中进士,上者期翰林,次期给事,次期御史,又次期主事。”可见翰林是最佳选择,实在不行也要挤入中央各部。如果去地方当一任知县、县丞之类的,就是下下之选了。
如果进士先从中央做起,前途就大不一样了。假如某位进士先做御史,后转任地方,那么官运就不同了。一方面,他熟悉中央工作,又积累了不少人脉,以后到中央办事就方便;另一方面,资深御史到地方往往从知府开始做起,即便是调任知县,也是地处要冲、市井繁荣的大县。
在中央各部实习的进士都有一个或长或短的实习期,期满后才能授予正式官职。
大乾朝对进士一般都有考
第二百五十三章琼林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