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演系同学不例外地依旧是居高临下的口气,贾璋柯可能有一点生气,这也许是他成功以后在《南方|周末》提出“业余电影”概念的原因。道友阁 m.daoyouge.com
据说导演系老师对这种观点很不满,但贾璋柯就这么说了,在向大多数人表示——我们有拍电影的权利。
小组起初只有他们三个人,但对电影还是很狂热,一起看电影,然后就是对电影的好坏进行激烈的争论。三个人互相鼓励,看了大量的书、大量的录像带。
1994年,“北电青年电影小组”开始第一次拍摄,为山东一个广告公司拍一些京城街头的广告的资料。
三个人分好工,贾璋柯当导演,王红伟当制片,顾挣当副导演。去学院器材科租摄像机时,才想起还没有摄影师,顾挣去宿舍里找了半天,正好摄影系90班的女同学朱.炯没事,愿意帮忙,便一起去拍了。
1994年5月26日,为客户干完活后,“北电青年电影小组”终于开始了实际的拍摄行为。
天安门广场上,他们拍国旗班的士兵和一个修理草坪的园丁,拍合影留念的游人,也拍集体活动的少年。拍摄时间历时一天。
最后,他们将这部影片取名为《有一天,在京城》。影片完成之后,他们迫不急待地拿给别人看。
但没有想到,同学们看过纪录片以后都非常冷漠,几乎连批评的意见都没有。
“北电青年电影小组”开始怀疑这种实践的意义,在一群学习电影、热爱电影,“懂”电影的学生中得不到任何反响(哪怕是批评的反响)是一件很可怕的事情。
贾璋柯坚定地认为自己的影片是有意义的,于是拿着那部十五分钟的短片,找了一台录象机放给各个宿舍的人看,可没有人对纪录片感兴趣,更没人对他的粗糙的美学感兴趣。
大家认为拍纪录片是最简单的事情,到电影学院来就应该学一点复杂的技巧。
拍完《有一天,在京城》之后,“北电青年电影小组”三个都有点茫然,大家像受了打击,活动中断了好长时间。
转眼到了1994年年底,1995年是电影诞生一百周年,贾璋柯为了这个纪念日,决定再拍一部片子吧,不是纪录片,这次是有剧情的。
其实,说什么纪念电影诞生一百周年,那都是官话,贾璋柯想拍片,是因为他又弄到了钱,有钱就可以开工了。
贾璋柯这次的剧本【小山回家】把一个河南民工作为主角,主角是王红伟来扮演,还用大量的非职业演员。
大家本来是想要拍摄一个长片的,但是由于钱的问题,完成剧本定的90分钟长度是无论如何也达不到的,被迫放弃,【小山回家】成为一个近60分钟的短片。
1994年12月30日,在北.京邮电大学“正式”开机。
事情总是不可能很完美,因为摄影机是从《光明日报》借来的,最后一天出了一些意外,必须把机器提前半天还回去,但是工作计划已是不可能再改变的了,最终剩下两场戏没有拍。
因为有几场戏没有拍,所以不得不修改原来的剪辑方案,许多场景都被代以黑画面加字幕的方式加以解释说明,有点像默片。
有一场小山去找大学生的戏没有拍摄,可是在叙事结构上来说实在无法删去,贾璋柯就把两个演员的台词在现实环境中录下来,配上黑画面,就像广播剧样。
影片实拍在1995年1月3日结束,片子全部剪辑完成已经是1995年4月份。
终于,在1995年4月,在电影学院首映,那天来的人很多。片子放完以后,大家又都陷入沉默,可能实在没有什么参照系来评价它,它和以前见过的好的不好的学生作业都太不一样了。
同学们不能接受这么粗糙的影像,他们认为完美的电影一定要好看,画面一定要精致,像明信片一样,声音一定要经过多少遍的处理。
总之,一定要在你的作品中看出你懂电影的行规,这样大家才认为你会拍电影。可是这些【小山回家】中都没有。
【小山回家】在学校中的反应依然还是这样的冷漠。
当时正值3、4月份,正是电影学院进行专业考试的时候,于是“北电
43、贾科长的电影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