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城郡的事情已定,韩遂所部开始搬迁,高顺派去的地方官员开始接受各地政权,并开始运作,一切进行的非常顺利。
对于金城郡的驻军,高顺与沮授商量好久才定下来。
金城郡地跨黄河东西,高顺把郡治设在河东的榆中县,并把勇士县和祖厉县的部分地盘划归金城郡,又设立了定西县,明显把重点放在了黄河以东地区;西部的金城县,作为郡治之西的安全屏障。
若是按照高顺规定,边郡仅有两千五百骑兵和三千步兵的兵力,金城郡的兵力绝不够用,除非放弃河西地区的防御。
按照沮授的想法,若是韩遂再次反叛,河西几县即便驻守大军,也无济于事,白白成为牺牲品,还不如不驻兵,或者少驻兵,仅仅作为侦查之用;像允吾县,即便驻守三千骑兵,若是韩遂反叛,县城也会被一鼓而下,白白损失三千官兵,得不偿失。
高顺却不这么认为,好不容易取得的地盘,若是不驻军,这些地方很快便成为蛮夷的牧场,等于壮大了蛮夷的实力,不利于将来剿灭他们,所以,河西五县绝不能放弃。
仔细思虑之后,高顺决定重点建设金城县对岸的枝阳县,作为河西五县的经济中心和军事中心;在允吾县、允街和令居等四县,各驻守一个部曲的骑兵,维持当地秩序,并负责警戒西宁郡的蛮夷;在枝阳县驻守大军,随时支援其他四县,或者坚守待援。
枝阳县在黄河北岸,能非常方便的从金城县或者榆中县得到补给和支援。至于河西五县的汉人百姓,乐意内迁的便内迁,不愿意内迁的继续在原地居住,全凭自愿。
沮授品味着高顺的方案,感觉比他考虑的要全面很多,枝阳县面河而建,若是继续加高加固,加强防御,即便驻守少量的官兵,韩遂来攻,也能坚持到援兵的到来;在河西有这么一个桥头堡式的坚城作为落脚点,便于组织对河西的支援或者反击,对韩遂有着很大的震慑力。
对于驻守人员,高顺决定调驻守萧关的孙观为中郎将,驻守枝阳县,负责金城郡河西五县的防御,配备五千骑兵和五千步兵的兵力。
本来高顺想调走麹演去雍州或者去萧关担任别部司马,沮授反对,怕削弱了麹义的力量,不利于三郡的稳定,也担心影响到麹义的情绪。
高顺知道麹义性格高傲,怕他想不开,便接受了沮授的建议,另调李蒙为萧关守将。
随后凉州地区兵力调动不断。
孙观单身来到狄道县,被任命为中郎将,接收五千骑兵和五千步兵,前往金城郡驻扎;李蒙被任命为萧关守将,只身前往萧关,接管孙观的部队;马腾被任命为军司马,接管李蒙的五千骑兵,总兵力达到一万,调武关驻守;此举是将李蒙和他的军队分离,便于对李蒙和他原辖军队的管理。
别部司马庞德被调回狄道县,被任命为中郎将,所辖官兵增加五千骑兵,调冀州驻扎,归李强指挥,所辖官兵的家属一起前往冀州安置。
中郎将臧霸和范财的兵力各增加五千人,达到一万五千人,在军司马的率领下从狄道县出发,分别前往冀县和华阴县;高顺计划,等凉州的这三郡稳定之后,范财便没有继续在冀县驻扎的必要了,可调回长安驻守,那时,只需加强陈仓城的驻军,既就近可支援武都郡,也可随时支援西部三郡。
陇西郡和金城郡的都尉皆为系统高级武官,各辖两千五百骑兵和三千步兵;两郡太守以及各级文吏、县令等也是系统官员。
黄衍由陇西郡郡丞改任沮授的参军,接替杨会的位置;高顺主要考虑到他曾是叛军的主要文官,不放心把他放在陇西郡,另外,考虑到他的年龄和阅历,足以承担凉州外事,算是废物利用;能离开凉州蛮荒之地,且便于接近州牧和军师,此后机会多多,前途更加光明,黄衍欣然接受。
杀虏将军麹义到大夏县驻守,增加五千步兵和四千骑兵,实力更加强大。
高顺加强麹义所部力量还有一个目的,若是韩遂以后敢于反叛,麹义可率军从南线直插湟中地区,打击韩遂的老巢,切断他的归途;短时间内,他的主要目标乃陇西郡南部的白马羌以及郡内的诸多羌人小部落。
所俘虏的韩遂的官兵以及先零羌和北地羌的青壮,被安排修筑、平整、扩宽从榆中县,经定西县到冀县
第459章中原巨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