忙里偷闲浪了一把,他们又各回各家,各找各妈……额,错了,各忙各的去了。周品正要操心冬播的蔬菜,还有第一年在本地试种反季节蔬菜。杨小贝则忙着她的大事——就差没在诊所外面挂上“妇幼保健院>
这件事情完全是她起头的,也没有官方背景。就算有廖主任帮着吆喝,应者也寥寥无几。这也是没有办法的事情,杨小贝早有预料。她只不过想尽自己的一份力气,减少生产事故,加强优生优育而已。一件新生的事物肯定不会那么快有人认同,她也不着急,安心把架子搭起来再说。
趁最近不忙,在继续给小毛子启蒙的同时,她也虚心接受了老妈的意见,渐渐的开始放手让她处理一些病人。以前还不觉得,这次生病休息的时间长,问题就出来了。病人跑了一趟又一趟,老妈又没有经验,什么都不敢上手,大家都有怨言。
这样下去也不行。她的初衷是想保护老妈,但是她自己也不是铁人,总有生病或者有事出去的时候。诊所里明明有人,却不能处理一些简单的问题,这对病人没法解释。老妈好歹也是培训班出来的,又在诊所上班这么久,人家说起来她什么也不会,脸都黑了。
老妈本来有这个心学习,渐渐也习惯了诊所的环境。其实诊所的病患,都是很简单的病例。杨小贝痛定思痛,开始让老妈当主力,处方出来以后她审核一下,再给病人拿药。这样如果处理的不对或者考虑不全面,她也会针对病例讲解,如此一来老妈是学习效率明显提高,比她苦哈哈的背书强多了。
事实证明,书看得再多,也没有实际上手来的印象深刻。易慧芬这段时间也尝到了甜头,原来也没有书上写的那么复杂嘛!小贝那么一说,再结合病人一看,就什么都懂了。相信再多给她一些时间,梦想也是可以实现嘛!
杨小贝可没有她那么盲目自信。学医最需要的是细致,理论联合实际,经过漫长的时间积累才能够独立胜任。这还是依赖各项诊疗手段的西医。要是中医的话,没个十年八年的经验,你只能说是个半吊子,一点没错。君不见古时的学徒,从小开始辩证识药,十多年才能出师呢!
总而言之一句话,经验最重要。易慧芬现在可怜巴巴的一点阅历,也就是杨小贝坐在旁边,才能够保证部误诊、漏诊。不过还好,村卫生室的职责本就是最基础的卫生知识普及,要求不高。她只要不乱来,无功无过也行。
说起来,到了杨小贝学习的时候,中医式微,已经被现代医学挤压得没有什么空间了。他们的课程表里有中医学,但是只有概述,不作为考试项目。她对中医也是不觉明历。老爸他们却是正经学过的,从望闻问切,到针灸、中药学,老爸都有一定的基础。
家里面的医书,等,有的是学校里的教材,有的是父亲收集的中医书籍,都是他的宝贝。那本本草纲目,从小杨小贝句拿在手上当看图说话,可是至今她也不识几根药材——鬼才知道那些完全差不多的线条,怎么就能据此判断出药品?
老爸的本草纲目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原文黑白版,上面的插图那叫一个抽象!原谅她的想象力有限,在那些图册面前完全脸盲。空闲的时候老爸也会上山去挖一些药材,晒干备用。但是本地的药材资源不丰富,只有有限且廉价的几味,绕是如此,拿着药材实物对照,杨小贝也实在看不出相似之处来。
好吧,就像老爸说的那样,她天生就没有点亮那个技能,就别想着中西医结合一把抓了。有的时候她也想让一些村民们用中医治疗,毕竟相对于西药来说中医廉价,疗效也很好。可是她空有想法没有本事,还是不要胡乱出主意了。
那些书籍,现在杨小贝也早就收集齐全了。也许是一种执念吧,从小看到大的,虽然不懂,对她而言也没有什么用。但是就想重新拥有它们。看着这些静静呆在书架的书籍,感觉才是真的存在于这个熟悉世界。
现在诊所的日常,就是学习。易慧芬兴致勃勃接待每一位病患,从病因、病理、药理等都十分耐心询问学习,笔记都记了厚厚一本了。小毛子则是雷打不动,每天一早就拉着大人的手要出门,准时来诊所报道。
他的学习一日千里,才短短几个月的时间,已经认识了几百个汉字。杨小贝给他收罗的启蒙读物,也早就可以独立阅读。什么“唐诗三百首”,
第190章 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