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果可想而知,当周品正从刘师傅那里听说杨小贝来吃过饭,好像是来县城读书了,他的心情……
好吧!亡羊补牢,为时未晚,这下他饭也顾不上吃了,急急忙忙地出去打听消息去了。还好县城就这么大一点,又是三月才开学,很容易就打听到是卫校里开的培训班。在县里着也是一个新闻,一下子多出了一个卫校不说,还可以给大龄青年培训去当医生,也是大家热议的重点。周品正问清楚卫校的地址,也没有回家就直接奔过去了。
因为是刚修建的,不像其他学校就在街上,卫校的位置还比较偏远。走路过去要半个钟头,好不容易到了那边,发现已经是属于郊区了,周围都是农户,还有片的菜地。一条土路通向新的学校,占地面积倒蛮大的,里面还有一个池塘,一栋教学楼,一栋宿舍楼和教工楼。房子倒还修建的不错,绿化就一点都没有了,到处都是光秃秃的,毕竟跟那些修建多年的学校不好比。
不知道杨小贝她们在哪个教室,周品正只好在门卫等——门卫必须让班主任或许学生确认、签字后才放行,现在才下午第一节课,早着呢!
闲着没事,周品正一边给门卫老大爷装上烟,一边打听这个什么培训班的消息。等搞清楚这个培训班的实际情况,他又搞不懂了,这明显是个野路子嘛,没有文凭,出来也不包分配——如果去村卫生所做事算的话。杨小贝看起来那样的新知识女性的样子,怎么会想起来去参加这个培训呢?莫非……她又什么不得已的苦衷?
杨小贝可不是有不得已的苦衷吗?可惜她的苦衷不足为外人道也。就比如现在,开学已经快一个月了,居然还全部都是文化课,语文、代数、拉丁语等等,而关于医疗的书籍,只有一人一本《赤脚医生手册》!杨小贝深深地觉得自己上了一个假的培训班。
这本厚厚的、深紫色塑料皮封面的手册,里面的东西倒是十分详尽,图文并茂,简直就是一个“全科医疗医药”宝典,从常见的咳嗽、呕吐到复杂的心脑血管疾病和癌症;从灭蚊、灭蝇的防病知识到核武、生化武器的防护;从针灸、草药到常用西药,无所不有。《赤脚医生手册》不仅是农村医生的读物,那时候,城市居民几乎家家都有这样一本书,很方便。当时孩子小,经常犯些小毛病,习惯从手册里找对策,像积食了怎样捏脊;出水痘了怎么办;得了口疮用什么药,都是从手册里学的。
以前杨小贝家里也有一本,和大红色封面的《毛泽东选集》放在一起,从小就是杨小贝的课外读物。因为毛选全是文字,而且枯燥无味。而手册上面则有很多插画,还有举例,十分有趣。老爸的其他医学书籍,都是4a纸张大小厚厚的一本,小时候的杨小贝形容拿那些书就是搬砖——实在太重了。而且诸如解剖学、病理学、药理学、诊断学、内科、外科、妇科等都是理论知识,关键上面的插图一点都不好看……
好吧!反正就是从小看这本手册看大的,里面的东西不说倒背如流,也可以说是知之甚详。虽然她没有奢望在这个培训班能够学到多高深的知识,但是毕竟自己离开学校已久,后期也不怎么接触病人,总是希望能够巩固一下的。谁承想原来只是一个名义而已。那些病理学科,医学生必备的教材都没有的。下发的只有一本手册,因为整套的医学教材太贵,就不会下发,而是由学员们自己选择是否购买。
想易慧芬这种本来就奔着在大队卫生室记工分的人来说,肯定是不需要学买这届教材的。但是还是有一些人,希望能够在这条路上走下去的,和本来就是祖传干这一行的人选择了购买教材。当然了,既然都是在一个学校,如果你有上进心,去卫校那边旁听课程也没有关系。现在不比后世那些一切向钱看,充满铜臭味的各类学校,所有的学校都是公立的,为了国家培养人才的,只要你自己肯学,老师们都乐于施教。
所以当杨小贝作死地跑到卫校那边旁听,想重温旧课的时候,出事儿了。
事情要从一位老师说起,这个女老师姓施,是从师范学校刚分配过来的。实际上卫校新设,教职人员分两种,一种是从医院调过来的医生,有快退休的老医生,也有卫生局安排的在职医生,利用轮班的时候过来授课。还有一种就是施老师这种师范生,因为年纪小,有很多的学生比她年纪还长。她又对医学一窍不通,只是
68 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