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初次来到无忧崖绝情洞府,在洞府前的书琴亭内抚琴,方玉也彻底的在无忧崖安定了下来,成为了无忧崖绝情洞府的主人。
也真正成为一个山中修行之人,也就是,世俗中,所谓的仙人,在世俗之中,按当初造字之意,把仙字分而拆之,山中之人即为仙。
而且仙只古意与今之词意,也是生了一个大转变,如今的仙,更多的是指化羽飞升,引申,即为生活在天上之人,便是仙了。
当然,这概念,也只是相对入世的儒修来说的。
这也只是一个模糊的概念,对儒道二教的人来说,并没有一明确的界线。
并不是对道修之人,才能呼之为仙,儒修也有儒仙者,道修也有成圣者。
仙圣之别,时至今日,也仅仅是某种模糊概念上的一个模糊的区分。
随着时间的流逝,人族社会的不断进化,人类的文明,以及一些生活习俗习性也在变化。
自然,一些字句的词义,意思也生了变化,某些字的古今之意,甚至生了颠覆性的大逆转。
当然,这并不足为奇,人类在进化,文明也在进化,某些字意生颠覆性的逆转,也正是文化,文俗与时俱进的一个象征。
即,可以更好的为人服务。
只是,这种演变,在章典中,很难让今人理解古人之意,甚至古人原本的意思,甚至有一个一去千里,南辕北辙的相背而驰。
不过,这本身也没有什么,很多时候,我们并不需要理解古人之意,上古的东西,用之于现今,不一定就是对的,并非一定有用,反之,今之事物,适用于上古,置之上古,也并不一定是对的。
当然,限于篇幅,言不尽意也就言尽意吧,也未免把文写歪了。
就此打住,言归正传。
眨眼间,方玉到无忧崖,已经三个多月了。
三个月的时间里,方玉的造化,或者说成就,自然是不小。
除了偶尔的能见一见师父君山老道,向他老人家,讨教一些天道,处世为人的道理外,方玉几乎就是呆在绝情洞府修道悟性。
这样的修悟,清静是清静了,但未免寂寞了些。
这样的日子,对于方玉这个儒修秀才来说,难免会有些不适应。
好在,绝情洞府时常还有道童奔月,摘仙二个光顾。
偶尔,有道童奔月,摘仙,红孩儿三人为伴,却也可以解一解方玉的寂寞。
如此处境,方玉除了偶尔参悟一下道之玄妙,方玉其余的时间,几乎在绝情洞府前的书琴亭抚琴读书。
以打寂寞的时光。
无聊之中,方玉索性,开始教起了奔月,摘仙,红孩儿三个小家伙起来。
教的自然是儒门的东西,琴棋书画,文章词句,当然更重要的是对三人启蒙儒门的教义。
启蒙教义,换句话来说,就是培养心志。
这玩意儿,对于孩子来说,我个人认为是十分重要的。
不料三人聪慧,也好学,重要的是,方玉如今是无忧崖,君山一派掌教君山老道的关门入室的弟子,也是摘仙,奔月,红孩儿三人名义上的师叔。
三人对待方玉,也只有敬仰,顺从之情,自然难有疑质不敬之意。
加上三人天资聪颖,好学,学习起来的进度,自然是非一般人可比。
方玉已经在开始教授三个诗词上基础的东西了。
平仄韵律,词量典故上积累等基础。
当然,这顺带也使得方玉溫故而知新,也是方玉自身的某种成长的必经之途。
而且,儒修上的技能“文章成圣力”,“撒豆成兵,挥墨成阵”,“知行合一”等施展,所能挥出来的威力的大小,与诗词歌赋,文章典故知识学问等等,也是极有关联的,有的,比如说技能“文章成圣力”,所能出的威力大小,直接关系着,选择的诗词章句意境词意。
目前,方玉能使出“文章成圣力”的诗词,就是前朝士子之“待到秋后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冲天香气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方玉自然也希望有一天,自己施展“文章成圣力”的技能是,不再用别人的诗词,而是取而代之,用自己的。
第149章 无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