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崇祯皇帝过的并不好,要说以往虽然各地糜烂之势无法抑止,但最起码崇祯皇帝还有足量的兵马听从自己调派。
但到了现在,李自成从最初无头苍蝇似的到处乱跑,成了现在的有计划席卷中原,被崇祯皇帝寄予厚望的五省精锐就连潼关都没守住,落得个全军覆没的结局。
说到底,这个结果也和崇祯皇帝太过急切,在战情不明不暗的情况下不断下旨逼迫孙传庭提前出关有很大联系。
孙传庭在复起前,无论剿李自成还是老闯王高迎祥,基本上都是马到成功,所部的秦军,简直是山东军前身。
不过这次秦军并没能续写传奇,随着孙传庭尽数战死在潼关的各级将校数不胜数,当然了,其中还有许许多多其他部分的官军将帅。
这些人都是大明朝最后的捍卫者,是忠于崇祯皇帝,可以为了他去死的最后一批人。
孙传庭一死,再无人能制止李自成进取西北的脚步,山东军虽说有那个能力,但也是双拳难敌四手,不能两面兼顾。
整个中原在李自成的眼里,就好像是褪去了衣衫的处女,无论哪一省哪一地,都是唾手可得。
数十万大军兵分数路,所到之处都是一片的倒戈易旗之景。
大明朝正呈土崩瓦解之势,遍观天下,崇祯皇帝唯一能依赖的也就剩下驻守在山海关的宁远总兵吴三桂。
吴三桂手握两万关宁精锐,常年和关外的清军作战,是大明各路官军战斗力最强的一部分。
并且松山之战后,洪承畴被俘,吴三桂逃到山海关收拢了三万余败卒,虽然军心不行,但起码要比中原那些官军要强上不少。
曾经盛极一时的大明王朝,眼下竟然到了如此日暮穷途的地步,真正听从朝廷号令的就只剩下吴三桂一人,所部只有区区五万兵马。
今年发生了很多大事,一件接着一件,不仅让崇祯皇帝经常处于暴躁易怒的边缘,也让北京城各部院重臣被压得喘不过气来。
要说天底下表明忠于朝廷,并且实力最强的,其实不是吴三桂的关宁兵,更不是左良玉,即便他号称麾下有五十万兵马,还是山东军。
王争在徐州誓师南下,在崇祯十六年的后半年中,基本将江北到山东一带全部控制在手里,以雷霆万钧之势拿下南京城,并且立刻开始改革。
海上,郑芝龙称霸南洋,但凡要上海经商的大小船只,只要没有郑氏令旗,根本不能前进寸步。
早在郑芝龙还在当海盗的时候,就已经和大明的福建水师进行决战,正是在击溃大明水师之后,崇祯皇帝才会启用熊文灿主持招抚郑芝龙。
直到现在,郑芝龙位居左都督、海防总兵,几乎将整个南洋都扩大到自己的掌控范围,论起官阶,他和名声鹊起的安东候王争不相上下。
明面上郑芝龙和王争都尊奉当今朝廷,但暗地做的事情并没有任何顾忌,王争在崇祯十六年的下半年,一改往常低调行事的态度,开始大刀阔斧的调兵南下。
朝中听闻李自成在潼关歼灭了孙传庭率领的五省精锐,当即是人心惶惶,左中允李明睿等人已经数次建议崇祯,要他下严旨让山东军西征李自成。
但崇祯心里有根刺,这根刺不拔出来,他就一直不甘心下旨。
王争和李自成在他眼里,其实都是一丘之貉,全是扰乱天下的乱臣贼子,区别无非是一个狡诈,一个有恃无恐。
即便到了眼下这等山穷水尽的地步,崇祯皇帝虽然心知肚明王争会挽救大明危局,但依然不想低头,所以根本没有下旨的意思。
朝廷视而不见,王争正好顺水推舟,继续有条不紊的施行计划。
江南一带望风投降山东军,而西北地区则又有大明藩室被农民军屠灭,李自成在用比王争更快的速度席卷中原。
崇祯十六年剩下的一个月时间,大明朝廷和以往的效率一样,群臣连日朝议商量的只有如何处置江南和西北的乱局,但就是提不出个有效的章程。
很快,时间一晃而过,时间来到崇祯十七年的元旦。
这一年的元旦,崇祯皇帝朱由检比平时更早就上朝了,除了近身侍卫和太监外,御座旁只有一个手执金吾的礼官站班,崇祯诧异地看了他一眼。
第五百一十八章:甲申年的元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