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大的玉屏风上,高悬着一幅高三丈阔四丈的巨幅地图。
中心部分标注着“大元帝国”,北面是窝阔台汗国,西面是察合台汗国,更西边是钦察汗国,在钦察汗国与察合台汗国下方,是伊利汗国。包括大元在内,每一个汗国(帝国)的面积都广阔无比,而在这五个巨无霸汗国下方边角处,一块巴掌大小的地域,标注着“宋国”二字,朱砂未干,显然是刚刚添上去的。
一袭龙袍的忽必烈负手立于这巨幅地图前,他的目光并未在宋国上停留,而是一直注目三大汗国:窝阔台汗国,察合台汗国,钦察汗国。这是大元帝国的三大劲敌,与之相比,刚刚掀起一点风浪的宋国实在算不了什么。
细论起来,包括大元在内的五大汗国,皆出一脉。造成如今不死不休的局面,一切都源于忽必烈的“背叛”。
在蒙古大汗蒙哥死后,按惯例所有有资格继承大汗之位的宗王都应该前往漠北参加选举蒙古大汗的忽里台,即忽里台大会。而彼时呼声最高的是忽必烈的弟弟阿里不哥。
作为幼子,阿里不哥是拖雷一系的合法继承者,掌握着父母留下的大部分蒙古部众与军队。蒙哥出征南宋时,阿里不哥奉命留守和林,牢牢控制了蒙古政权的政治中心。蒙哥死后,阿里不哥得到蒙哥诸子及蒙古汗廷大臣的普遍拥护,以蒙哥合法继承者的面目出现。
忽必烈非常清楚参加忽里台的结局,果断拒绝传召,并于1260年三月,在部分蒙古宗王、中原汉地官僚士大夫的拥戴下,忽必烈于开平正式登上蒙古大汗的宝座,并首次采用汉族王朝的年号——中统纪元。
此前的四位蒙古大汗,政治中心都在以和林为中心的蒙古高原,中原汉地只是蒙古帝国的边疆省份。1260年忽必烈即位后,这种格局开始颠倒过来,中原地区成为蒙古政权统治的核心地带,这不可避免地使蒙古政权的性质发生改变。
如此另起炉灶之举,偏离了蒙古本土选举大汗的政治传统,遭到许多蒙古宗王的激烈反对并引发诸王之乱。
阿里不哥旋即挥师讨伐,却被忽必烈大败并生擒。
同时忽必烈还联合了另一个弟弟旭烈兀所建立的伊利汗国的支持。然而其余三大汗国却对忽必烈恨之入骨。
至元六年(1269年)春天,成吉思汗三子——术赤、察合台、窝阔台三系代表在塔剌思草原举行忽里台大会,成立了共同反对成吉思汗幼子——拖雷系领导下的元朝与伊利汗国的联盟。共推窝阔台后裔、察合台汗国实际掌控者海都为盟主。
当年成吉思汗曾经说过,只要窝阔台有一个吃奶的后代,都比其他人优先继承。而且当时全体蒙古宗王也曾立下“只要是从窝阔台合罕子孙中出来的,哪怕是一块肉,我们仍要接受他为汗”的誓言。这些蒙古宗王认为他们才是成吉思汗《大札撒》的恪守者,而忽必烈则是一个不折不扣的背离者。
这次会议成为蒙古帝国最后走向分裂的标志。从此,忽必烈永无宁日,越来越多的蒙古宗王站出来向他发起挑战。历史上,西北诸王之乱,直到忽必烈去世也没有得到解决。
蒙古黄金家族成员向忽必烈发起的挑战,并非仅仅是在争夺蒙古大汗的宝座,双方在意识形态上也存在着严重分歧。塔剌思大会后,西北诸王曾派使臣入朝质问忽必烈:“本朝旧俗与汉法异,今留汉地,建都邑城郭,仪文制度,尊用汉法,何故?”
背叛选举传统,背叛蒙古式统治,忽必烈成为黄金家族的可耻背叛者,非鲜血无以洗涮!
同样,对忽必烈而言,他的帝位非鲜血无以稳固,那怕与三个强大的汗国再加一个小强般的宋国豁死拼斗也在所不惜——忽必烈,其实是以一国之力与四个强大的国家战斗。
看着地图上方大元西北那三块巨大的国家图案,这一刻,忽必烈脑海里闪过汉人的一句话“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殿内只立着两个蒙元大臣:左丞相伯颜。还有刚坐了占城行省右丞位置没几天又被火速调回原职“福建道宣慰使”的唆都。
每当看到这幅地图,两位蒙元大臣都有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心情,唯有叹息沉默。
殿内无声,良久,唆都小心翼翼道:“大汗,且
第二百三十三章 【弯刀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