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48.灞桥,灞桥
灞桥驿很出名。
懂点历史,或者懂点古诗词的中国人,对灞桥和灞桥驿并不怎么陌生。长安往东约四十里,无数清流由东南方的莽莽秦岭飞泻直下,至此造就一条宽达二三十丈的大河。然后浩荡北去,与浐水合并汇入渭水。此河古称滋水。春秋时期,秦穆公称霸西戎,改滋水为灞水,并于水上建桥贯通东西官道,此地即名灞桥。这是中国最古老的石柱墩桥,后来桥毁于大水。如今水上也有一座桥,却是木构桥。桥更大,宏伟厚重,建成于隋开皇三年(公元583年)。汉文帝葬于此,遂称灞陵。缘灞水而起的镇子,便叫灞桥镇。又因为此地自古至今都设有驿站,久而久之这镇子就被称为灞桥驿了。这灞桥驿,是西入长安的必经之地,又为东出中原的第一站。自古以来,京都人送客,主客多有在此地分手的。据六朝梁陈间人作的《三辅黄图》记载,汉时长安人送客至灞桥,往往折柳赠别。而又以唐代为甚,成为风俗。唐人至此黯然,故人呼为“断魂桥”、“消魂桥”。此地更是落第秀才、左迁官吏等的伤心处。西望长安,满眼飞黄腾达的机遇,却与己无关、失之交臂;东去山遮水隔、烟雨茫茫,从此人各一方。因而在唐诗里,这灞水、灞岸、灞陵和灞桥折柳,便成了历代文人骚客的一大话题。说不完道不尽。
说了半天,这都是陈年往事了。我辈知道灞桥驿,更多的还是托唐诗的福。晚唐诗人罗隐有一题为《柳》的绝句曰:“灞岸晴来送客频,相偎相依不胜春。自家飞絮犹无定,争解垂丝绊路人。”中唐人元稹有诗道:“悠悠洛阳梦,郁郁灞陵树。落日正西归,逢君又东去。”李白的同代人钱起,有一首送别诗中说:“灞上春风留别袂,关东新月宿谁家。官柳依依两乡色,谁能此别不相忆。”当然,此间最出挑的,恐怕还得数李白后来所作的《灞陵行送别》。辞曰:
“送君灞陵亭,灞水流浩浩。上有无花之古树,下有伤心之春草。我向秦人问路歧,云是王粲南登之古道。古道连绵走西京,紫阙落日浮云生。正当今夕断肠处,骊歌愁绝不忍听。”
不过,这些都是后话了。
349.圆梦
李白到得此地,已近子夜。
在说李白赶往灞桥驿这段故事之前,我先补充说一件事。此前在长乐坡,司马无疾听说李白去决意长乐寺后,满脸无奈,呆立着目送李白与恩语踏入通向长乐寺的小道。此后不久,李白的僮仆丹砂,领了一小伙计匆匆而来。他见李白不在,便打发那小伙计走人,随后自个儿去追李白。谁也没想到,不一会儿,丹砂却又返身而来,便凑到司马无疾跟前,咬了好一阵耳朵。司马无疾听罢,不住点头。随后他走上前去,唤住在一旁暗暗发愁的楼长善。耳语一番后,楼长善大喜。他招来呆在一旁发愣的陈子亚,要把马匹行李等准备妥。等到快出发了,司马无疾才发觉肚子饿的“咕咕”叫。于是,就在“隆盛”大堂旁的客床旁席地而坐,草草吃了顿饭。随后,这仨人便跨上快马、往灞桥驿疾驰而去。颜初子等人离了长乐寺后不久,李白就准备赶往灞桥驿。谁料“泰和”有急事等他处置。于是,他差丹砂陪着青阿姑娘先打前站。当晚,他处理完货栈的事务,骑了匹快马,沿宽阔的官道朝灞桥驿小镇一路狂奔而来。他此行表面是要等西来的陆调,而真实意图,是有意引诱对手道人颜初子一伙倾巢出动,把空间留与已声称东去灞桥驿、其实却是间道回京城的司马无疾与楼长善等一显身手。尤其是尽快与丁三联系上,把刘陵控制住。直到转过一个山头,瞧见前面出现了隐隐约约的房屋,黑压压一片有了点点灯火和狗吠,他才勒了勒马、把脚步缓了下来。此地人称城郊第一繁华去处,李白往日几度梦到过它。如今踏上这灞桥驿街头,却是这种灯火稀零、人声寥寂的景象,不免大失所望。李白喃喃道:
“灞桥驿,这就是灞桥驿?”
350.调虎离山
这是他的误判。其实若在大白天,这灞桥驿倒是很繁华的。眼下,普通小镇人家,早就沉入梦乡。换了别的小镇,这时你是连一星半点的灯火也瞧不见的。
李白在街口偏西的的大道旁,找到了一家叫“陶然”的大客栈,安顿下来。这客栈,也是早订下的。尽管兴致不减,他终究只是在街口闲逛了一圈后,早早回到
四十七.留魂还数灞桥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