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个人还在议论着呢,门又被推开了,众人看向门口。
杜老汉拽着憨娃进来,“谁让你拿的白面馍馍,赶紧还回去!”
憨娃拿着馒头,眼含泪水,一边看着杜老汉,一边往前慢慢蹭。
“老汉,这馒头是我们给憨娃的,你咋让他拿回来了?”钟跃民问道。
杜老汉惊讶道:“真是你们给憨娃的?白面馍馍是金贵东西,你们咋随便送人哩?”
“一个馒头有啥金贵的,我们这儿还有,你随便吃。”赵大勇嘴里含着馒头说道。
“可不敢,额们乡下人一年也吃不上一次白面馍馍,你们吃。”杜老汉连连摇手。
“啊?那你们吃什么呀?”赵大勇惊讶道。
其他人也都很吃惊,在北京虽然粮食紧张,肉一年吃不到几回,可馒头总归还是能吃到的。
“额们吃些杂粮面、野菜团子就成,没那么多讲究。”杜老汉答道。
“那你们种的小麦呢?”郑桐问道。
“这些是好粮食,哪能额们乡下人吃,都换成杂粮了。”
赵大勇道:“为什么啊?农民就不能吃馒头了,谁规定的?”
“不换成杂粮,怕是要饿死人咧,额们村里已经两年没人饿死了,已经要谢谢老天爷宽宏大量咧。”
赵大勇愣了半天说:“之前都会饿死人吗?”
“打额记事起,没有哪一年村里面没有饿死人的,就这两年公家还给些救济粮,不然也要饿死人。”
“老汉你多大年纪?”
“我已经五十多岁咧。”
郑桐傻了:“那就是说,过去五十年,年年都饿死过人!”
知青们都被杜老汉形容的贫困震惊到了,他们来之前已经多少有些预期,可是怎么也不会想到杜老汉竟然对饿死人习以为常。
钟跃民也被震撼的无以复加,即使他已经知道陕北缺粮,可他没办法漠视因缺粮要饿死的生命。
看知青们都不说话,杜老汉对憨娃说:“你个瓜怂,赶紧把白面馍馍放下,额们走了。”
钟跃民赶紧拿起桌上的馒头塞给憨娃:“都拿上,都拿上。”
“不能拿,金贵东西给额们吃不值当,你们吃!”杜老汉阻拦道。
“听我的,拿上!”钟跃民强硬地把馒头塞给憨娃,“我们还有。”
见钟跃民态度坚决,杜老汉不好再拦着。
“爷,额饿了。”
“饿了就吃吧。”钟跃民摸着憨娃脑袋轻声道。
憨娃转头看着自己爷爷。
“吃吧,吃了谢谢哥哥姐姐。”
憨娃这才啃起来馒头,三两下就吃下去一个。
······
“跃民,你最近怎么老是坐在崖边上。”蒋碧云走进钟跃民身边,找了个地方坐着。
“我在看那颗树。”
“看树?”蒋碧云看看涯对面一颗光秃秃的树,“什么都没有啊?”
“有,那棵树发芽了。”
“恩,应该是发芽了,可发芽了有什么奇怪的吗?”
“没啥奇怪的,只是春天要来了。走吧,咱们继续干活吧。”
钟跃民现在已经是一个地地道道的陕北农民打扮,头上裹着白手斤,腰间系着麻绳。
知青们的悠闲日子没有过几天,村支书常贵就组织村民打坝,这是陕北地区农闲时候的一项重要的水利工程。
从清朝开始,当地人就开始在河沟比较窄的地方,用石头泥土筑坝,拦截河水泥沙,形成淤地。
陕北土地贫瘠,大部分土地都在坡地上,灌溉困难,但是要能打坝成功,就会让原来的河沟变成淤积成良田,村有十亩坝,再旱也不怕。
打坝关系到村里往后是不是还会饿肚子,村里人都特别重视,几乎全村出动,用支书常贵的话说,哪个驴日的敢偷奸耍滑打断他三条腿。
钟跃民被任命为小队长,带着知青们挖土,往沟里送。
这也是村里人照顾他们力气小,让他们干一些轻松的活,真正累人的工作是在河沟里面,用石锤夯土。
和了水的黄土铺在地上,中间掺杂了石块,两个壮劳力握
第七十七章:淤地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