番外十三

    夜色渐深,一场秋雨愈发细密起来,笼罩了金陵府城,也笼罩了南城的大报恩寺。

    自从老天师张静修在此诛杀虎禅师之后,大报恩寺的声势便一落千丈,半个寺庙更是毁于一旦,如今只剩下前寺还保存完好。

    在大报恩寺的一座偏僻小院中,有一方池塘,在秋雨下荡漾起无数涟漪,小池旁的老树摇摇晃晃,被风吹下枯黄落叶无数,飘落在小池的水面上,随着涟漪来回飘荡。

    池塘不远处的偏殿中,灯火摇曳,两名僧人在昏暗模糊的佛祖像前相对而坐。

    其中一名看面容大概不惑年纪的僧人转头望向屋外雨帘,轻轻捻动长髯,说道:“好一场秋雨。”

    另外一名老僧望着手中的三枚有着“天宝”字样的铜钱,怔然出神。

    老僧人随手一抛,三枚天宝铜钱散落在地,滴溜溜地旋转不停。

    良久之后,尘埃落定,老僧人望着三枚铜钱,脸色在跳跃灯火的映照下,显得明暗不定。

    中年僧人轻声问道:“师伯,此卦如何?”

    老僧凝视着身前的铜钱,突然笑道:“有些意外之喜。”

    中年僧人问道:“什么意外之喜?”

    老僧没有回答,而是说道:“有客来。”

    话音未落,有人裹挟着一团风雨走进此处偏院。

    中年僧人眉头一皱,转头望向来人,瞬间如临大敌。

    擅长占验望气的老僧人却是没有太多紧张,仍是盯着三枚天宝铜钱,平静道:“不妨事,是自己人。”


    一名戴着风帽的老人从风雨中大步走出,进到了偏殿。

    看老人的装扮,不是佛门中人,倒像是儒门中人。

    这也不奇怪,自从太平元年之后,儒门逃禅之人不在少数。

    所谓“逃禅”,原本指逃离禅佛。

    亚圣有云:“逃墨必归于杨,逃杨必归于儒。”

    墨是墨家,杨是杨朱,理学圣人解释道,亚圣之所以如此言逃墨、逃杨与归儒的关联关系,乃因“杨、墨皆是邪说,无大轻重。但墨氏之说尤出于矫伪,不近人情而难行,故亚圣之言如此,非以杨氏为可取也。”所以,逃墨、逃杨之说指的是避弃墨、杨之说而归于儒,所含的是“去邪归正”的意思。

    故而,后来对于儒者涉足释氏之教而最终弃离释氏回归儒家者叫做逃禅。逃禅以归儒,变赝以求真,即逃离禅而回归于儒。

    理学圣人年轻时亦尝留心于禅,读儒书,以为与佛合,但他最后做出的是逃禅归儒的选择。如其诗句所谓:“逃禅公勿遽,且毕区中缘。”因而,在这类出入佛道的问学一路中,避佛而逃离禅佛的称之为“逃禅”。

    不过后来佛门兴起,为了消除逃禅带来的影响并混淆儒门主张,又把逃禅说成学佛或者遁入空门,其中的“逃”字不再是“逃离”的意思,而是变成“逃避”的意思,颇有些为了逃避现实而躲入空门的意思。

    儒门战败之后,道门开始“阉割”儒门,废黜学宫,限制儒门弟子,许多儒门之人无法接受,又无力反抗,对当权的大祭酒们深感失望,干脆脱离儒门。

    他们脱离儒门之后,道门是去不得了,只能去往佛门,是为“逃禅”。

    这些人的加入,变相地增强了佛门的实力,并为日后佛门与道门交恶埋下了伏笔。

    白发老人脱下外袍,从宽大袍袖中抽出一个信封,说道:“我来此的路上遇到了一人,他请我将这封信转交给你。”

    老僧摆了摆手道:“都是自己人,你直接念吧。”

    白发老人点点头,从信封中抽出信笺,一字一句读道:“杨兄大鉴,相谋之事,干系重大,某今不负杨兄所望,与诸公议定,相约入金陵,共图举大事。”

    白发老人顿了一下,抬头望向老僧,“没有落款。”

    老僧背负双



番外十三  
莫问江湖推荐:  过河卒  
随机推荐:  醉仙葫  极限伏天  别怕,老祖在!  正义的使命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热门推荐

搜"太平客栈"
360搜"太平客栈"
语言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