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理解赵光义为什么有胆气跟赵匡胤叫板,这还得从一年多以前说起。
那时候出了震动天下的晋王行贿案,赵匡胤终于狠了一把,一个大棒子分别敲在了赵光义和赵普两个人的脑袋上,原意是让这俩人都特么老实一点。
可结果,不得不说一句,事与愿违。先说赵普,政事堂这么中枢的衙门被他搞成了一言堂,两个参知政事本是要制衡他的,结果却让他使的跟助理似的,他不在,就没有人开会,而原本的军国重地枢密院,确是人虽走茶未凉,新任枢密使李崇矩跟赵普的关系好的几乎穿一条裤子,赵普说什么就听什么,完全没有丁点自己的意见,最狠的是,他特么居然还跟赵普结了儿女亲家。
一言垄断了政事堂,又一只手把着枢密院,军政两方面全都由他一个人说了算,这已经算是标准的权臣了,比之当年的王峻只强不弱,就连赵匡胤想干点什么,也得顾及他的意见。
再说赵光义,赵匡胤把他中书令的位置给拿掉,可他的地位却不降反升,因为之前赵匡胤征讨北汉,赵光义是留守监国了的,那场仗打了半年多,等赵匡胤回来的时候许多事直接就是物是人非了,尤其是此人对新军的渗透,再加上管着三司的楚昭辅向他投诚,他现在比以前当中书令的时候可要牛哔多了。
天下的权利是固定的,有一个总数,赵普和赵光义的权利都特么的增加了,谁的权利变小了呢?很显然,就是赵匡胤他自己。
一个五千年历史前所未有的过的情况发生了,那就是皇帝本人的威望与日俱增,可实权却越来越小,翻遍史书,这样的现象还是独一份。
十年不到,赵匡胤先灭荆湖后灭后蜀,南扫南汉北伐契丹,连燕云中的云都收回来了,一扫自唐末以来汉人屡遭欺凌的惨状,复盛唐天下之势已成,而老百姓却几乎没增加什么负担,不管是民望、官望还是军望,全都已经达到了唐末以来所有帝王的最顶峰,如果一切顺利,等到他收回燕云十六州之后,赵匡胤这三个字,一定可以跟千古一帝李世民相提并论。
但,他特么的实权却越来越小了。
很诡异,却是事实,因为赵匡胤性格中有两个致命的弱点:恋旧、和仁德。
赵光义和赵普揽权揽到这个地步,说实在的这已经不再是他的左膀右臂了,而是他这正意义上的敌人,别说什么储君不储君了,就是真太子权势这么大也没有几个爹能忍得了,李隆基那种除外。
不过话说回来,现如今这个政治局势,除了赵匡胤本人拥有的无与伦比的威望之外,他比李旦又能强出多少?赵光义和赵普已经越来越像唐朝时的李隆基和太平公主了。
如果跟朱元璋相比较,你会发现,赵匡胤各项能力指标几乎全都远在他之上,不管是统兵还是治国,甚至就连驭下的手段也比他高明许多,可大明江山就是比大宋稳固,哪怕朱元璋定下的祖宗家法中尤其经济部分漏洞百出,(我只说经济上,明粉不要喷我)致使他的后世子孙苦不堪言,与宋朝连可比性都没有,可人家大明确确实实坚持了将近三百年的国祚。不服么?
不得不承认一个事实,一个开国之君,应该是越残忍越好的,江山社稷,应该是杀的人越多就特么越稳固的,也许作为人,朱元璋许多做法挺不是东西的,可是作为开国之君,他就是比赵匡胤干的棒!
可以说,以赵匡胤此时的威望,他真的是想杀谁就杀谁,想怎么杀就怎么杀,朱元璋能干的事儿,他没有一样是干不了的,面对两个明显已经尾大不掉甚至可以与他分庭抗礼的货,再没有什么比先杀了再说更好的办法了。
可是赵匡胤就是不杀,因为这两个人一个是他亲弟弟,一个是他一路走来的知己和好哥哥,别说他们俩了,赵匡胤当皇帝以后除了敌人之外几乎就没杀过人,可以肯定的说这货真的是不喜欢杀人。
历史证明他为此付出了很大的代价,比如说他两次杯酒释兵权,实质上造就了相当一大批的大地主,使得宋朝土地兼并的问题远比其他朝代迅速得多,最后这些大地主全都尾大不掉,甚至后来将门的形成也跟此有着莫大的关系,如果当时直接杀了,后面也就没那么多事儿了。
更比如说,原本历史中的德险之争,甚至是烛影斧声。
说回此时此刻,赵匡胤只是想
第三百九十五章 孤家寡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