践,还牵涉到一个重大的理论问题,而且是一个尚无定论的理论问题——汉语的拉丁语音化问题。一般的语言学者认为,汉语的拉丁语音化方向是行不通的,这是由汉语言的特点所决定的。这里我就不需要累述这一问题的来龙去脉了。即使拉丁语音化方向是可行的,我认为这个所谓“注提教材”也是不切合6、7岁小孩的思维实际的。当我们看到孩子们写下“我 和 tongxue 一qi shao地。”这样的句子的时候。我真不知道孩子们在写这个的时候,懂得了什么。他们是不是能把“shao”与“扫”联系起来?他们是不是能在读“shao”的时候,也能在报纸上把“扫”字认出来。安如山可以肯定是不能的。而且我也不知道孩子们在写这个句子的时候,能不能产生语言的交互作用。我敢肯定也是不能的。
我们要坚决抵制这种“洋泾滨”式的汉语。这个教材所导致的结果是:孩子们的拼音搞了个一知半解,汉字也不认识多少,语言能力也没有提高多少。我有意识地引导我的一个侄儿去认识汉字,但侄儿却说老师不教多少汉字,告诉他们,不会写的字写“拼音”就可以了。
我真奇怪,儿童的记忆力本来是相当了得的,一个汉字只要多写两遍,多记两遍,在课堂上多默写两遍,牢固地记下来是完全没有问题的。我真的为侄儿子捏几把汗,真不知道他到时到底能不能掌握汉语言的技巧。这可是个大问题。孔乙已研究“回”字有四种写法,而现代的孩子连“回”字的一种写法也不研究了。主张采用“注提教材”的学者,可能认为不知道“回”字怎么写,不是个非常重要的问题。他只要知道“hui”的写法,似乎就是素质教育的表现,真使我有点莫名的惊诧。我怕的是,所谓的“拼音”素质高到了极致,孩子们也仍看不懂“shishishishishi,shishishishishi”是什么家伙的。汉语拼音作为标准化语音学习的辅助手段和工具的优点是勿庸置疑的。然而,事实上,汉语是不可能向拉丁化方向发展的。
什么是素质教育?什么是应试教育?大家似乎明白又不明白。或者说,只是在口头上明白,而在行为上并不明白;只是在理论上明白,而在实践中不明白。
我认为,要辩白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很简单,就一个基本道理:不看过程,只看实质性结果的教育方式就是素质教育,非此即应试教育或其他教育方式。这里,有一个很简单的例子。老作家汪曾祺把他写的一篇文章拿给他正在读三年级的孙女儿看,他孙女儿竟指出他的文章的诸多错误:一是未开门见山破题;二是未点明中心思想;三是文章首尾未呼应等等。一个小学三年级的学生,其刻板的“八股”作风,就可见一斑。汪老评价:“刻板的教育方式只能教育出刻板的思维模式来。”一个学生写作文写得如何,老师的心目中也有一些框框,如“开门见山”、“首尾呼应”、“点题破题”等,作为评判其文章优劣的标准,这样的教学方式是何等的可怕。
素质教育看起来很简单,做起来却很难。但拿汉语言的运用规律来说,我认为,一个老师教出来的学生,我们暂且不管他教的方式何如,如果学生能够说的有条有理,头头是道,逻辑缜密,普通话标准;写的文章漂亮、得体、思想丰富,我看他的教学就是成功的。这就是素质教育的基本思想。所有教师要是都能树立这种教育思想,素质教育改革的目的,就一定能够实现。
既然要兴素质教育,那么小学、初中阶段的期中、期末考试还有何意义?能起什么作用?因为这些孩子还小,还不具备应对社会的心理素质,也不承担任何社会责任和义务,还不是考他们的时候。如果要考,也只能作为检验教学成果的一个参考标尺。可千万别给7岁的小孩以心理压力。如果考试考得小学生们都失去了学习的兴趣,这才真值得三思三思我们的教学方式了。我们要兴素质教育,不来别的,就首先取消义务制教育阶段的任何考试何如?再改革中考制度,进而彻底改革高考制度。
素质教育真乃任重而道远。我真希望孩子们在他求学、求知的过程中,能展开他们的翅膀在知识的海洋上翱翔。
W25 试问素质教育怎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