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这次演习是部队内部搞的话,出了什么问题,内部消化一下,全当是积累经验了,毕竟藏区高原的投送和补给是世界性难题。
若非如此,当年的边境反击战也不会只打了不到一个月就收手了,究其根本还是在后勤补给上无法支撑长久的作战。
哪怕当时部队只投入了两个军,满打满算不过五万人,且火炮等重力并不充裕,可即便如此,后勤部门却动员了西南诸省总计28万的民工,不计其数的牲畜,人扛肩挑外加畜力驮运三、四个月,才勉强让前线部队打上一次短促的突袭攻坚。
由此可见,当时想要持续作战,整个后勤的压力会有多大,估计光民工的动员量就要超过淮海和平津两大战役的总和。
这对当时刚刚成立不过十来年,尚处在困难发展阶段的新中国来说是很难承受的。
哪怕是几十年后的九十年代初,如此大规模动员,国内同样负担不起。
也正因为如此,历来藏区高原的战略投送或后勤补给类演习都是雷声大雨点小,哪怕是下定决心,最终的成效依旧不尽如人意。
原因很简单,整个内陆省份这么多年与藏区高原的联通的依旧是青藏、新藏、川藏这三条进藏公路,除此之外铁路还在论证,航空方面适合高原起降的机型几乎没有,这样的条件下,就算雄心万丈,也会被复杂的路况给打败。
正所谓蜀道难难于上青天,相较于难于上青天的蜀道,进藏公路那才是真正的爸爸,洪水、滑坡、泥石流、地震、塌陷、雪灾……只有你想不到的,没有进藏公路做不到的。
如果有幸在三条进藏公路横行无忌,恭喜,你绝对是老司机中的老司机,全世界公路都会任你驰骋。
这样的局面内部总结总结怎么都好,反正演习的基调就是发现问题,改正不足,可是现在外军的军事观察员来了一堆,这也就罢了,像新德里等国还带来了军事记者,很明显是想好好报道的。
如此情况下,别说是大问题,就是个芝麻绿豆的小问题,那些大嘴巴的新德里媒体都能给你炒成天塌一般的大事情,然后就是各种奚落,各种讽刺,直到贬的一文不值。
涉及官兵的安全,涉及装备资产的妥善,最后还涉及部队和国家的荣誉,薛卫东在如何雷厉风行,也不可能不捏着一把汗。
与薛卫东这个现场总指挥忧心忡忡不同,外军观礼台上,新德里高级军事观察员辛格准将却双手环抱胸前,然后竖起一根拇指,捋了捋唇上那一打戳浓密的黑胡子,心情显得颇为舒畅。
在其旁边是随辛格一同过来的是军事记者戈多帕伊中校,此刻戈多帕伊正拿着刚刚购买的日本尼康牌的单反相机,将镜头对准辛格准将,嘴上提醒道:“将军,看镜头!”
新德里人是非常喜欢拍照的,身为部队高官的辛格准将也不能免俗,闻言立刻转头,蓄满胡子的嘴热情上扬,露出一个宝莱坞男星特有的迷人微笑。
戈多帕伊立刻按下快门,将辛格最饱满的微笑,连带着浩瀚的高原戈壁背景一同刻印在胶卷上,旋即满意的点点头,放下相机对着辛格恭维的说道:“这一次《今日新德里》日报的约稿,我就会把这张照片给他们,标题我都想好了,就叫《我国将军以平和的心态看待某国的高原演习》。”
“虽然有些含蓄,不过却准确的表达了我真实的态度。”辛格笑得更开心,嘴上说的含蓄,可说出的话却没有半点含蓄的意思。
听的旁边的中方翻译人员直皱眉,这话什么意思?觉得部队这次战略投送演习不行是不是?
结果翻译人员这个念头刚生出来,戈多帕伊接下来的话就彻底实锤了:“我是不看好这次战略投送演习的,什么是战略投送?我在英国桑切斯特皇家陆军学院进修时是做过这方面的研究的。
结论不言而喻,在这个世界上除了美国和苏联,没有任何一个国家有能力做战略投送,因为那是包括海陆空全方位的机动和投送能力,很显然中国人并不具备这样的能力,所以我觉得他们似乎是把战略投送这个概念给搞错了。”
“我亲爱的戈多帕伊中校,你西方式的军校进修让你脑子里充满了西方式的现实主义……”辛格听了戈多帕伊不假思索的摇
第六百五十三章 中国人居然动用了飞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