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速中文网 > 军事小说 > 明帝国的崛起 > 第三百八十六章 刘尚书,拿出点担当来.

第三百八十六章 刘尚书,拿出点担当来.

    张昭心里一团火憋了两天,好不容易把事情弄到御前来。一笔阁 m.yibige.com事情还没开始讨论,刘大夏就蹦跶出来。心里火气蹭蹭就上来。他明白,刘大夏这是将他当做“政敌”。

    弘治皇帝并非性格强势的帝王,给朝廷重臣刘大夏质问,神情略微有些为难。

    弘治十四年,刘大夏接任马文升担任兵部尚书后,就非常的受弘治皇帝器重。

    在刘大夏回京之前,弘治皇帝最为倚重的大臣是马文升。

    这并非说弘治三君子之一的马文升,如今就不受器重。而是马文升今年已经七十七岁,行动不便,听力下降。根本没有精力再付以国事。马尚书能有精力把吏部的事情理清楚就算称职。

    这里涉及到大明的一个制度问题,就是朝堂高官们的职责,并没有绝对的分明。完全是看皇帝听谁的意见。

    譬如:刘大夏在面圣时,弘治皇帝经常询问他兵部尚书职权以外的国事。大夏亦随事纳忠。白话文的意思就是,刘大夏每件事都尽忠为国的回答。

    那么,请问刘大夏仅仅只是个兵部尚书吗?显然不是!

    为什么弘治皇帝放着三个治世之能臣的阁臣不问,偏偏要去咨询刘大夏?这里还涉及到明代政治的一个很关键的问题。

    众所周知,秦汉的制度是:宰相必起于州郡,猛将必发于卒伍。唐朝时规定,不历州县不拟台省。

    但是大明朝的辅臣们呢?全部都是翰林出身。

    这就导致辅臣们最擅长的是“和稀泥”,水平臻至化劲。譬如,大明做官技术能排进前三名的申时行申阁老。耐弹的宰相,人称刘棉花的刘吉。

    辅臣们一般处理政务都是因遁守旧,力求平稳,维持明王朝的运行。能够兴利除弊、公平公正的处理问题、敢于驳回皇帝不合理的要求就算是贤相了。

    皇帝真要辅臣们去办实务,那有点为难人。他们基本都是务虚不务实。说的透彻点,就是他们是批奏章的,要他们协调、纠集各方的力量去完成一件事或者一个目标,他们搞不定。

    (当然,大明的辅臣都是天下最顶尖的聪明人。有例外的。譬如,太岳相公)


    所以,弘治皇帝会倚重办事的大臣。事情总要人去做的。王恕、马文升、刘大夏就是在这样背景下产生的弘治名臣!

    其实张昭也是这种制度下的受益者。如今弘治皇帝就非常倚重他来处理军务。

    张昭办事的能力比文臣们经常念叨什么“军务十条”、“边事疏”要强得多。

    而这恰恰就是刘大夏和张昭不对付的根本原因。张昭以后军都督府左都督的身份侵占了兵部尚书的权限!兵部尚书才是大明朝的军中一哥啊!

    这刘大夏如何能忍?

    …

    …

    弘治皇帝不吭声,张昭也不客气,上前踏出一步,质问道:“光天化日之下,走在京师的道路上却被歹人掳走。天子脚下,连白天走路不安全了,这是小事?那请问在刘兵部眼中,什么是大事?”

    刘大夏在御前的站位,比张昭靠前,当即侧过身,对着张昭,他不是浪得虚名之辈,沉着脸,不疾不徐的道:“京师两三百万人,每失踪一个人,就说明京师不安全吗?朝廷设有司,就是为处理各种事务的。你小题大做,蛊惑君上,想要干什么?”

    张昭的奏章被票拟,内阁的意见,或者说首辅刘健的意见认为张昭的处理意见是:借题发挥,小题大做。不如,镇之以静。

    但是,弘治皇帝却偏偏召开御前会议来商议此事,弘治皇帝的态度可想而知。

    在场的每一个人是官场小白。这种“送分题”谁不会?刘大夏直接指出张昭居心不良。

    蛊惑君上,接着再扣扣帽子,搞不好就会群起而攻之啊!这个念头,书浮现在乾清宫西暖阁中的一众大佬中。姜还是老的辣。刘尚书连消带打啊!

    张昭这两天也不是干闲着的,也懒得搞“演技”,他演技在老油条们眼中肯定不过关。翻脸道:“刘兵部遇事就只会推诿吗?京师中那年没有人被拐卖?顺天府衙解决了吗?

    用你那生锈的脑子好好想想,你这次推给顺天府衙就能解决?刘兵部,你也是国朝名臣,拿出点担当来!

  



第三百八十六章 刘尚书,拿出点担当来.  
九悟推荐:  神豪从系统抽奖开始  从歌手开始的人生  重生之世家子弟  恰我少年时  奋斗在红楼  我来做明帝  
随机推荐:  我真的控制不住自己  全属性武道  神通不朽  兰若仙缘  万古第一神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热门推荐

搜"明帝国的崛起"
360搜"明帝国的崛起"
语言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