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连多天,叶轩都在凤凰山忙着抓河豚无人机的生产工作。
花去一个亿,从十几家大型it设备制造公司里采购的电子器件也都到货了,大货车一辆接着一辆地驶进加工厂。
有了这些电子元件,他马不停蹄地开始组装大功率信号发射器,或者说是基站。
通讯基站是移动设备接入互联网的接口设备,也是无线电台站的一种形式。是指在一定的无线电覆盖区中,通过移动通信交换中心与终端设备之间进行信息传递的无线电收发信电台。
它的原理其实很简单,即核心网侧的控制信令、语音呼叫或数据业务信息通过传输网络发送到基站,信号在基站侧经过基带和射频处理,然后由射频馈线送到天线上进行发射。
终端通过无线信道接收天线所发射的无线电波,然后解调出属于自己的信号。
也就是说,叶轩想要在泉海覆盖射频信号,只是简简单单搭建上百台信号收发器还不行,必须要有配套光纤线路、供电保障措施、缓存处理中心等等。
这些给无人机提供通讯服务的基站,可以看做是茫茫大海上的一座座灯塔,分管一片片区域。
它们互相并不进行通讯,由一根根固定的光纤连到总控设备上。
当一架无人机接近基站的服务界限时,机载通讯设备便会连接到这座基站的射频波段,通过基站光纤的光信号传导,接受总控命令。
如此做的好处,是为了最大程度的减少延迟、保障信息交换的稳定性。
基站毕竟是插在地上的,发射出去的信号会受到地形影响,加之能量消耗,距离越远越弱。
如果只有一台基站控制无人机,就是修建个百来高,整个泉海也至少有三成区域的信号波强度不满足无人机的飞行要求。
所以叶轩采用区域分管的方式,把泉海的地图划分成大大小小的几十块。
中心地段,无人机起降的次数多,自然要多配置一些通讯基站。
城市外围的郊区,尽量选择平整地带搭建基站,快递配送站点的地势也要尽量开阔。
这样一来,满载货物的河豚无人机就能很好地被中央系统控制,不怕出现信号延迟、丢失等问题。
厂房里,叶轩埋头苦干,快速地分拣一件件电子元件,将它们有规律地组装在一起,拼接成特定功能的模块。
负责为凤凰山无人机监视机群提供信号收发的设备,就是他亲自动手造出来的,所以流程娴熟得很。
又过了些时日,等到六月底,仓库里已经整整齐齐摆放着八十多个半人高的黑色金属盒子,上面遍布散热用的孔洞,一根根数据线拖在地上,最后全部连向一台机箱。
在这些金属盒子的上方,还有10架黑蜂无人机分分合合,控制权限被八十多个金属盒子不停地分别接管、再到断开,像是无头苍蝇一样随意飞舞。
看起来毫无规律,实则都在精密算法的控制之下。
叶轩为了保证无人机与信号收发器之间的连接不会出什么差错,就来了一次高规格的实机验证。
10架用来试验的黑蜂,先是被同一台信号收发器接管,使得它们互相靠近,而后机载摄像头捕捉到的场景视频、重力感应芯片的数值、电池剩余电量等数据,经由无线电信号传给信号收发器,通过光纤秒传给中央控制器。
中央控制器里运行着一个检测程序,用来判断黑蜂的飞行姿态是否正常、是否会与外物相撞、机身运行状况是否良好,及时做出调整。
这也就是为何10架黑蜂无人机接收到朝着某个位置前进的命令,当它们快要撞起来的时候,又迅速散开的原因。
单台信号收发器验证完,它们会被两台收发器接管,从数量1:9、2:8、3:7的分配方式,一直到9:1,全面验证信号处理效率。
接着便是三台四台十台八十多台
其中,到了十台信号接收器分别接管10架黑蜂时,这些黑蜂无人机的控制权限,会随机被十台里面的任意一台接收器所掌控。
往后的八十多台也是一样。
“放在这儿给它慢慢测试就行了。”
叶轩抓了抓头,发现头发贼长,好久没剪了,脸上碎
第329章 信号收发器的测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