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侗乡古寨(中篇小说)张宝同
这是夏季炎热的一天,因为刚下过一场暴雨,气温很快就降了下来,一阵阵凉风透过村边浓密的树林从村后山间和河边吹来,不但让人感到一种清爽的凉意,而且还能让人闻到一股草青的湿气。
文丽跟平常一样,早早就出了家门,来到了村口的凉棚下坐了下来。凉棚是用竹子和木板搭起的,约七八米宽,二十四五米长,非常地简陋,甚至还有些破旧。凉棚是村里出资修建的,不但能让游客们避风歇脚,也可供村民们聚会闲聊。凉棚里有些小摊,摆着一些当地产的罗汉果、芒果和李子,还有一些常见的食品饮料。凉棚前有一片停车的空地,一条朝外的公路就直通着桂林和阳朔之间的国道。
虽然侗乡古寨离桂阳公路并不远,最多也只有七八公里的路程,但当地的侗族人从不与外族通婚,也不与外族交往,多少年来一直保持着他们延袭了数千年的母系社会的生活形态。但是,自从开始实施新农村建设规划后,政府一方面要求他们继续保持侗族村民原生态的生活方式和环境,一方面要求他们发展经济,脱贫致富。他们不但开始与外族人交往,而且还把天南海北的游客带到家里参观
文丽就是政府在村子里挑选出来的接待员,每月有五百元钱的工资。这些钱对文丽和所有的侗族村民来说,可谓是一笔很大很大的数额,因为文丽家一共有五口人,去年种田、养猪和卖水果的钱全部加起来才只有七八千元。所以,文丽对自己的工作和收入有着一种强烈的满足感。她每天总是来得最早,怀着满腔的热情坐在这里,等待着迎接第一车到来的游客。
她穿着黑色镶有花边的对襟上衣,衬肚兜,下身穿着黑色镶有花边的百褶细裙。细裙很短,使得膝盖以上细白的腿部都裸露在外。脚上则穿绣花船形踏跟勾鞋。最耀眼则是她的头上挽着的盘髻,盘髻是用红布包扎着,插着几支银花长簪。而且她的耳朵上戴着银耳环,手腕上戴着银手镯,腰部还系着一支宽大的银制皮带。这种银制的皮带不但能帮她避灾消病,而且还是她已经长大成人的一种标志。
侗乡古寨是个新开发的旅游点,进村参观是不收门票的。这对导游来说基本上无利可图,所以,他们压根就不想把游客往这边带,因为他们随便把游客带到什么地方,都能从门票收入中抽取一笔可观的提成。他们之所以要来这里,是因为政府和旅游局对他们有考核和要求,如果每月不来这里签几次到,就会对他们进行罚款。所以,桂林的导游只会在时间比较宽余,而且整个行程已经完成的情况下,才会在路经的途中抽出时间在这里停留上个把钟头。而游客在桂林或是阳朔看过一些景点再来到这里,一般最早也要到十点以后,所以,文丽虽然来得很早,却只能呆在凉棚下的竹凳上一边绣花,一边等着。
不一会,姐妹们便陆陆续续地来到了凉棚下。她们都是村里挑选出的最年轻漂亮的女人,穿着同样的服装,做着同样的打扮,甚至连胖瘦个头都是一样的,因为侗族人中几乎没有胖人。所以,她们看起来就跟一家的姐妹一样。她们自觉地按先后到来的顺序坐在长竹凳上,从衣包里掏出白布和绣花针线,一边绣着花,一边等着游客的到来。
雨花坐在了文丽的身旁,看文丽绣的花有些散乱粗糙,就指着文丽的绣花布,教着对她说,“绣花是道细活,针线要细密均匀,这样看起来就比较整齐饱满,可你绣的东西,有的地方太密,有的地方太稀,所以,看起来就比较散乱。”说着,便拿起文丽的绣花布,给文丽做示范。
雨花是文丽关系最近的阿姐,比文丽才大两岁,虽然才上过两三年学,却显得比文丽成熟得多懂事得多,不但人长得好,而且种田、唱歌和绣花都是村里数得着的。
雨花的手艺就是好,飞针走线,细细密密,让文丽看得羡慕不已。可是,看过雨花的示范,文丽反觉得不会绣花了,拿着绣花布和绣花针,就觉得手指头跟脚指头似地,又笨又拙,绣出的花纹更是歪歪扭扭,不堪入目。急得雨花气恼地训道,“那么水灵聪明的阿妹,硬是让读书给读呆了。”
听着阿姐的责怪,文丽感到挺丧气,觉得自己辛辛苦苦上了小学又上初中,学了那么多的知识,一离开了学校就觉得没啥用了。实际上文化知识在他们村里也确实没啥太大的用途,只
走出侗乡古寨1古寨的姐妹